乳香
乳香(英語:frankincense)別名熏陸香(別錄),馬尾香、乳頭香(海藥本草),塌香(夢溪筆談),西香(本草衍義),天澤香、摩勒香、多伽羅香、浴香(綱目)。是一種由乳香屬植物產出的含有揮髮油的香味樹脂,主要由阿拉伯乳香、波葉乳香、印度乳香和紙皮乳香生產。[1]
目錄
採集方法
歷史
乳香在西方的宗教場合很常用。古埃及和古羅馬的祭司曾大量使用乳香在神廟中製造異香繚繞的神秘氣氛。古埃及遺留下來的記載中就記載了古埃及女皇哈特謝普蘇特曾經親自帶領貿易商團前往龐特(今地理位置不明,可能是索馬里)和龐特女皇,阿提女皇進行乳香貿易,並使用來製作化妝品。據說羅馬皇帝尼祿在皇后博佩雅的喪禮上燒掉了足夠供應羅馬城一年份的乳香。乳香也是猶太教聖殿中所燃的香料之一,舊約全書前五卷中經常提到乳香。根據聖經《馬太福音》第二章第11節記載,來自東方的賢士帶了黃金、乳香和沒藥去伯利恆朝聖,將其奉獻給降誕於人間的耶穌。現今天主教的重要彌撒中仍常用到乳香。
由於基督教的發展,令乳香在埃及和歐洲的市場在4世紀之後逐漸縮小,以及6世紀也門馬里卜大壩崩潰之後阿拉伯半島上出現荒漠化的現象,被稱為「無人地帶」的魯卜哈利沙漠中的眾多綠洲消失,使得商旅馬車更難以越過。再加上近東的帕提亞帝國境內遊牧民族對商旅的搶奪,使得也門經阿曼至近東的「乳香之路」在興盛了300年後出現衰落的趨勢。但此後仍通過紅海向拜占廷、中國出口大量的乳香。公元11世紀,阿曼開闢了至中國廣州、泉州的「海上絲綢之路」,又稱之為「海上乳香之路」,每年向中國出口數十噸以至上百噸乳香。北宋初年,泉州陳洪進遣使於乾德元年(963年)十二月,「貢白金千兩,乳香、茶藥皆萬計。」[2]真宗朝,皇帝尊崇道教,對乳香的消費大增,「道場科醮無虛日,永晝達夕,寶香不絶……襲慶奉祀,日賜供乳香一百二十斤」[3]。宋徽宗崇寧年間,「神霄宮事起,土木之工尤盛。群道士無賴,官吏無敢少忤其意,月須幣帛、珠砂、紙筆、沉香、乳香之類,不可數計,隨欲隨給。」[4]
失落的古城鄔巴爾,在現在的阿曼,位於「香料之路」上,被認為是以前乳香交易的中心。鄔巴爾在1990年代初期被重新發現,現在正在作考古挖掘中。
用途
古代將乳香用於宗教祭典,也當作薰香料(製造薰香、精油的原料)使用。也是中藥的一種外科和內科藥材,用於止痛、化瘀、活血,乳香「性溫,療耳聾、中風、口噤、婦人血風。能發酒治風,冷止大腸,泄僻療諸瘡癤,令內消。」[5]。趙汝適在《諸蕃志》卷下《乳香》載:「乳香,一名薫陸香,出大食之麻囉拔、施曷、奴發三國深山窮谷中。其樹大概類榕,以斧斫株,脂溢於外,結而成香,聚而爲塊」。在西方的文獻紀載中,乳香用做消炎、殺菌、鎮定,促進細胞再生,現代也逐漸有人使用一滴乳香精油塗抹臉部,抗皺。 可抗發炎、抗關節炎、抗黴菌和抗細菌。局部使用於疼痛的緩解上,可降低膽固醇、保護肝臟。對於關節炎、痛風、下背痛、肌炎以及纖維肌痛症有益。幫助修復因發炎所造成的血管傷害。在傳統上可以使用來治療肥胖、腹瀉、肺部疾病、錢癬以及癤。
性味
辛苦,溫。
歸經
中醫醫理
內經上古天真論云:「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明白告訴我們要合乎道,要預防疾病,必須從身心調適著手。為醫者身體力行,則能自助助人,功莫大焉。
本草綱目 電子書 [1] 黃帝內經 電子書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