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嶽三尖一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五嶽三尖一奇

圖片來自owlting

五嶽三尖一奇是臺灣百岳中九座高山的合稱,按照其傳說、山勢、山容等特徵分為三類。「五嶽」的說法最早期源自台灣日治時期臺灣山岳會的排名,「三尖」、「一奇」之稱則源於戰後1970年代起岳界所盛行的「五嶽三尖一奇」登山運動。

歷史

日治臺灣山岳會會刊《台灣山岳》於1927年4月發行的創刊號中,登載了伊藤太右衛門效仿中國五嶽與日本京都五山所主張的「臺灣之五嶽」:新高山次高山南湖大山大霸尖山大武山,自此臺灣五嶽之稱便一直延用至戰後[1]

依照當時的高度測量計算,新高山(3,950公尺)、次高山(3,931公尺)、秀姑巒山(3,833公尺)、馬博拉斯山(3,806公尺)、南湖大山(3,797公尺)都比日本內地的最高峰富士山高,其中秀姑巒山與馬博拉斯山則因為山路較為僻遠,不被列入五嶽名單之中,而是另選了山容奇特且因「聖稜線」縱走而被臺灣山岳會特別屬意的大霸尖山,以及臺灣最南端的3,000公尺以上高峰大武山,五座山岳皆氣勢磅礡、雄霸一方[2][3]

1966年5月,陳瑞幸、林正雄、邢天正等合著的《臺灣省高山簡記》出版,其中包含了對於臺灣五嶽的記載,同年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山岳委員會總幹事蔡禮樂等人倡導成立「五嶽俱樂部」,為完成攀登五嶽者頒發獎狀與證書,再度引起攀登臺灣山岳會所訂定之五嶽的熱潮。

1970年代,岳界開始流傳百岳中「五嶽三尖」的合稱,此時的大霸尖山與中央尖山尖山另列名為「三尖」,五嶽的空缺則由秀姑巒山遞補,而奇萊主山北峰則因為山勢險峻、山難頻傳,而有「高山一奇」、「一怪」之稱。1980年,林淵霖出版高山遊記《五嶽三尖一奇》一書,1981年,台北市登山會成立「五嶽三尖俱樂部」。此新版本的「五嶽」與「三尖一奇」被邢天正著作所引用,加上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所訂定的高山一覽表也沿用此名單,於是「五嶽三尖一奇」的稱號獲得岳界公認,流傳至今[4]:下冊42頁[5]

2016年,為了推廣小百岳登山活動,也效仿百岳,選定屬於小百岳的「五嶽三尖一奇」[6][7]

影片

單攻北大武山 |五嶽三尖一奇|五嶽之一的北大武山

參考文獻

  1. 伊藤太右衛門. 臺灣の五岳に就て. 台灣山岳 (台灣山岳會). 1927-04-23, (創刊號): 104–108 [2022-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5) –通过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特藏臺灣期刊文獻 (日语). 
  2. 沼井鐵太郎. 臺灣の山岳漫談. 山岳. 1933, 28 (2): 278–301 (日语). 
  3. 【台灣山岳小檔案】五嶽. 健行筆記. 2014-08-17 [2023-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1). 
  4. 百岳2.0小組. 陳遠建, 编. 第二世代台灣百岳全集 初版. 台北市: 戶外生活. 2007-08-31. ISBN 9789866994395. 
  5. 李希聖. 台灣登山史: 一個奮鬥上進的過程. 清流文史. 2005-09-01. ISBN 9799574129811. 
  6. 張賀融. 推廣小百岳運動的現況與展望 (PDF). 全國登山研討會. 
  7. 小百岳的五嶽、三尖、一奇....... 新竹市健行登山協會. 2016-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