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修河,古稱建昌江,又名修水、修江,簡稱修,為鄱陽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1],以其水行修遠而得名。修河源頭傳統被認為是湘鄂贛三省交界處修水縣的幕阜山脈黃龍山東燕龍湫池頂(一說是源於銅鼓縣高橋鄉葉家山),現代考察認為在銅鼓縣境內的修潦尖東南側。
修河是江西省九江市境內最大的河流,也是長江中下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沿岸居民的生產、生活用水取水地[2]。 修河河系發達,各支流發育於九嶺山脈與幕阜山脈之問,較大的潦河、武寧水、北潦河等,修河尾閭有大湖池、蚌湖等湖泊。截至2015年,流域內建成柘林、東津、大塅等3座大型水庫,建有中型水庫16座、小型水庫599座。流域內有雲居山一柘林湖國家級風景區、天柱峰、九嶺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南崖一清水岩省級風景區等景點。
目錄
修河源頭
關於修河源頭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水經注》:「修水出艾縣西,東北經豫寧縣,故西安也,晉太康之年更從今名……其水總納十川,同臻一瀆,俱注於彭蠡也,北入於江。」 歷史上普遍認為修河源於幕阜山下、湘鄂贛交界處的黃龍山。《職方乘》(宋)載:「修水源出黃龍山, 納眾水東北流六百六十里,入鄱陽湖。」
《江西通志》(清)亦謂黃龍山為修水之源。《義寧州志》(清)第三卷《山川·水源》:「州西北多為仁鄉、西鄉,有幕阜山。高數千丈。與黃龍山連峙,龍讞深竣。修求出焉。」
《江西省情匯要》曰:修水「源出於湘、邵、贛邊境的幕阜山麓」。《江西水利志》(江西 省水利廳·1995)中記載修河潦河為渣津水,源出幕阜山湘鄂贛交界黃龍山北側寨 下洞。
河流走向
修河自發源地黃龍山東流[3],先後納東津、銅鼓、繚河,並陸續有小支流注入,最後於永修縣吳城鎮注入鄱陽湖。流域涉及九江市的修水、武寧、永修、瑞昌;宜春市的銅鼓、奉新、靖安、宜豐、高安;南昌市的安義、新建、灣里等12縣(市、區)。流域總面積14797平方千米,全長419千米。從源頭到吳城主河長389下米。
幹流主河道自西向東穿行於九嶺山脈與幕阜山脈之間,四周山地的支流從南北、北南兩向,呈芭蕉葉狀匯入幹流,群峰夾岸,水流湍急;直至修水縣抱子石水庫後,水面逐漸拓寬,於太陽升鎮港口與武寧縣船灘鎮河潭村交界處入武寧。然後流經清江,於澧溪鎮境內匯入柘林水庫庫區,至楊洲鄉界牌村入永修縣。在塗埠鎮東岸嘴處分主流與支流楊柳津河,主流分別於永修縣革命烈士紀念塔處納潦河、於塗埠鎮王家街口納王家河之後,東北向直奔鄱陽湖,於吳城鎮望湖亭注入鄱陽湖。
形成演變
在距今7億年的元古代,修河流域地區為海水淹沒。之後,經歷了距今1.8億年三疊紀末期的印支造山運動、距今1.4億年侏羅紀的燕山運動和距今3000萬一4000萬年始新世的喜馬拉雅運動,直至距今300萬年前,喜馬拉雅山強烈隆起等地質構造運動,形成了現在幹流自西向東穿行於九嶺山和幕阜山之間,各支流發育於兩大山系之中[4]。新生界第四系時期,喜馬拉雅運動的多次作用,使修河流域進一步隆起,以切蝕作用為主的修河水系逐步形成。
廣大山地和丘陵地區普遍接受侵蝕和剝蝕,山麓、河谷及低洼處則進行着第四系含金鬆散物的堆積。在漫長的地質發展史中,內外合力多方面作用,形成了修河流域的今日地貌。
柘林水庫、東津水庫、抱子石水庫等各類水庫的建成局部地改變了修河流域的地貌格局,但總的地形西高東低,修河、潦河兩大區塊沿山峰向河谷傾斜明晰。
基本因素
氣候特點
修河流域氣候稱佳,天寶物華[5]。
修河流域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區,平均氣溫17.0°C,無霜期260~280 天,年平均降雨量1629.8毫米,適於植物生長。
地質地貌
修河流域經九嶺運動和晉寧運動褶皺上隆為陸地,屬於揚子地台,又經九嶺花崗岩體入侵後,成為揚子地台基底,此基底上的褶皺構造均為複雜的複式基底褶皺。在基底上沉積的地層受到後期造山運動的影響,褶皺上隆為陸地,形成「蓋層」褶皺。
修河流域北部有幕阜一九宮山,位於省境邊緣,是省際界山;南部有九嶺山,為縣際界山和分水嶺。兩大山脈均呈近東西走向,多為500~1000米以上中低山,構成南北屏障。中部則是連續展布的東西向丘陵、河谷平原地貌。地形總體趨勢由西部向中東部漸低,即由中低山地形逐漸過渡到丘陵、低丘崗埠、河湖平原地形。整個地貌形成以修河為軸心,向南、北兩岸延伸的平原、丘陵、山地階梯式格局。
地形土壤
修河流域山川秀美,地形複雜。山地占15%,丘陵占48%,台地平原占37%,它們相互交錯而又渾然一體。自抱子石以上為上游山區,河道平均坡降為 1.05‰,群峰夾岸,水流湍急,河面寬50~100米;抱子石至柘林為中游丘陵區,三都、武寧兩大盆地位於此段,河道平均坡降為0.42‰,水面逐漸拓寬,由150米擴至300~400米;柘林以下為下游,河道漸入沖積平原,水勢平緩,坦坦蕩蕩,平均坡降僅為0.12‰。修河自高山直瀉而下,落差大且水量豐,總落差676米,多年平均徑流量390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水量123億立方米,幹流及主要支流水力資源蘊藏量25.4萬千瓦。流域植被良好,無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輸沙量僅153萬噸。
耕地面積98568.62公頃,其中水田70238.75公頃,旱地28329.87公頃。紅壤是該流域農業生產最基本的土壤資源。
人口民族
流域內人口為235萬人,漢族人口占絕大多數。
水利工程
在新中國成立前
漫長的歲月里,修河流域經濟蕭條,水利不興,至1948年底全流域僅有小型水利工程100多座,灌溉面積10萬餘畝;少量的圩堤工程也標準很低,水旱災害頻繁,流域內平均每年受旱面積40餘萬畝,大水年洪災面積50多萬畝,廣大人民群眾饑寒交迫。
新中國成立後
人民當家做主,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廣大群眾,在修河流域書寫了歷史的新篇章。
50年代初期,修復了原有的水利工程,新建了一批小型工程。以後水利工程的數量不斷增多,規模不斷擴大,質量不斷提高,綜合效益日益顯著。截至目前,修河流域已建成柘林、東津、大塅等大型水庫3座,中型水庫6座,以及小型水庫610餘座,塘壩1.6萬餘座,引水工程1.2萬餘座,提水工程近千座,萬畝以上圩堤150餘公里。
全流域有效灌溉面積165萬餘畝,旱澇保收面積140餘萬畝,分別占總耕地的68%和58%。
同時,水力資源得到相當程度的開發:由國家投資在幹流上建成了目前全省最大的柘林水庫,其電站裝機 18萬千瓦;在支流東津水上建成裝機6萬千瓦的東津電站,潦河上建成了裝機1.8萬千瓦的羅灣水電站,1.2萬千瓦的大塅水電站。全流域建成小水電站 630餘座,總裝機容量5萬餘千瓦,其中奉新、靖安、修水3縣,均已建成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縣。
柘林水庫於1975年末建成,壩長590.7米,最大壩高62米,集雨面積9340平方公里,占整個修河流域面積的63.5%;總庫容79.2億立方米,為全國土壩水庫之冠,其中防洪庫容32億立方米,興利庫容34.4億立方米,是一座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灌溉、航運和發展水產事業等綜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水電工程。
電站設4台4.5萬千瓦機組,年平均發電量6.3億千瓦時。水庫發揮調蓄能力,使修河洪水基本得到控制,下游抗洪能力由過去的不到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灌溉最大引用水量37立方米每秒,可為幾十萬畝農田提供水源,柘林灌區的實際效益已近20萬畝。壩上設有鏈式竹木過壩機,最大年過壩量為木材45萬立方米、毛竹160萬根;並建有斜面升船機,使上下游180公里的航道得到很大改善,50噸以下船舶可終年通航。庫內浩浩平湖,亦為發展養殖、旅遊等事業提供了廣闊天地。
1998年特大洪水來臨時,修河水位超歷史記錄,長江、鄱陽湖水位超歷史記錄,沿江濱潮圩堤告急,京九鐵路告急,此時柘林水庫超負荷運行,發揮了極為重要的攔洪和「錯峰」作用,最大削減洪峰曾達8500立方米每秒,大大減輕了下游的洪水壓力[6]。
特別對保障下游圩堤安全、永修縣城安全、京九鐵路安全,柘林水庫都作出了直接和間接的重大貢獻,立下了大功。
旅遊開發
修河流域境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眾多,內有雲居山——柘林湖國家級風景區、天柱峰、九嶺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南崖——清水岩省級風景區。位於河口處有永修縣吳城鎮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於永修縣西北隅,方圓220平方千米,主峰海拔1 143米。山間有一處約7公頃的平原,禪宗千年古剎真如寺就坐落其中,現為國家重點開放寺廟,也是全國3個樣板叢林之一。
九嶺山國家森林公園地處武寧縣,森林覆蓋率達91%,活立木總蓄積量達14.5萬立方米。
園內珍稀樹種眾多,自然景觀奇特,有吳王峰、桃花尖、雲騰洞、象鼻洞等自然景觀。園內留有陶淵明、蘇軾、黃庭堅、周敦頤、韓琦等歷代文人筆墨古蹟。
柘林湖位於永修縣西北部,地跨永修、武寧兩縣,是江西最大的一座人工湖,為省級地質公園。
湖區為典型的向斜構造窪地,總面積308平方千米,蓄水量多達70億立方米,湖內含有大小不等的997個島嶼。
視頻
修河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鄱陽湖五大水系 ,新浪博客,修撫,2015-04-14 13:07:15
- ↑ 五河一湖潤江西,江西省水利廳,發布時間:2015-06-13 09:09:49
- ↑ 【通城地名故事】黃龍山的由來,金刺蝟,作者:荊楚知音 發布時間:2018-12-22
- ↑ 修水,江西省水利廳發布時間:2016-04-05 17:42:10
- ↑ 家鄉有條美麗的河,她的芳名叫修河,天涯社區,2007-04-22 21:12:51
- ↑ 洪峰過境柘林水庫發揮關鍵作用 江西最大水庫1998年曾「立功」,2016年07月07日18:57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