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天瑞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列子·天瑞篇 |
中文名称;列子·天瑞篇 创作年代;战国前期 作者姓名;列子 作品体裁;兵书 |
国不足,将嫁于卫。弟子曰:“先生往无反期,弟子敢有所谒,先生将何以教?先生不闻壶丘子林之言乎?”子列子笑曰:“壶子何言哉?虽然,夫子尝语伯昏瞀人[1]
子列子居郑圃②,四十年人无识者。国君卿大夫视之,犹众庶也③。国不足④,将嫁于卫⑤。弟子曰:“先生往无反期,弟子敢有所谒⑥,先生将何以教?先生不闻壶丘子林之言乎⑦?”子列子笑曰:“壶子何言哉⑧?虽然,夫子尝语伯昏瞀人⑨。吾侧闻之,试以告女⑩。其言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阴阳尔(11),四时尔。不生者疑独(12),不化者往复(13)。往复,其际不可终(14);疑独,其道不可穷。《黄帝书》日:‘谷神不死(15),是谓玄牝(16)。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17)。’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谓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18),非也。”
注释
②视(shì):看待,对待。
③嫁:往,到。
⑥女:通“汝”,你。
⑦有生:有形体的具体事物。不生:派生万物而不被他物所生的,实指道。
⑧有化:有存亡变化的具体事物。不化:不被他物所化的,亦指世界的本原。
⑨生生:第一个“生”为动词,指产生。第二个“生”是名词,指被产生的事物。
⑩化化:使事物变化。词义结构同“生生”。
阴阳: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指由物质本原的运动所产生的阴阳两气,阴阳两气结合然后产生万事万物。《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中的“二”就是阴阳。
疑:固定不变。文中的“疑独”,实指派生万物独立永存的本原。
《黄帝书》:战国中期阐发老子学说的古代道家著作。《汉书·艺文志》载有《黄帝四经》四篇、《黄帝铭》六篇、《黄帝君臣》十篇、《杂黄帝》五十八篇及《力牧》二十二篇,久佚。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老子》甲、乙本,在乙本前有《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四篇佚著,被认为是著于公元前4世纪的《黄帝四经》。
谷神:即虚空无形而变幻莫测、永恒的神妙作用。
玄牝(pìn):指宇宙产生万物之根。玄,幽深,奥妙。牝,雌性鸟兽。
门:宇宙产生万物的门户。
根:本原。
形:用作动词,赋予形体。色:品类。
译文
列子住在郑国圃田,四十年没有知道他的人。郑国的国君公卿大夫看待他,就像看待一般老百姓一样。郑国发生了饥荒,列于准备离开家到卫国去。他的学生说:“老师这次出门,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学生想请教一些问题,老师用什么来教导我们呢?老师没有听到过壶丘子林的教导吗?”列子笑着说:“壶丘先生说了什么呢?即使如此,他老先生曾经告诉过伯昏瞀人。我从旁边听到了,姑且告诉你们。他的话说:有生死的事物不能产生其它事物,有变化的事物不能使其它事物发生变化。没有生死的事物能够产生出有生死的事物,没有变化的事物能使有变化的事物发生变化。有生死的事物不能不生死,有变化的事物不能不变化,所以这些事物经常生死,经常变化。经常生死、经常变化的事物,无时无刻不在生死,无时无刻不在变化,阴阳是这样,四时也是这样。没有生死的事物无与伦比,没有变化的事物循环往复。循环往复的事物,它的边界永远找不到;无与伦比的事物,它的道理不可以穷究。《黄帝书》说:‘虚空之神不会死亡,它就是幽深微妙的****。****的大门,就叫做天地的本根。它绵延不断,好像存在着,用它不尽。’所以产生万物的自己不生死,变化万物的自己没有变化。
它自己产生,自己变化;自己形成,自己着色;自己产生智慧,自己产生力量;自己消减衰落,自己生长旺盛。说有使它产生、变化、形成、着色、产生智慧、产生力量、消减衰落、生长旺盛的事物,那是错误的。”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①。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②,故日易也③。易无形埒④,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⑤,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⑥;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注释
①圣人:具有极高道德和智能的人。
②太易:指宇宙万物的最终本原。易,变化之意。《易·系辞上》:“生生之谓易。”
③太初:指天地形成之前元气产生的时期。
④太始:指天地形成前气有了一定状态的时期。
⑤太素:指形成天地的素质。此时有形态的气又有了固定的性质。
⑥浑沦:形容天地开辟前浑然一体的状态。
⑦易无形埒(liè):“易”的运动是没有形象和边界的。形,形象。埒,界域。
⑧“易变”三句:指“易”形成天地的数变过程。据《易纬·干凿度》:“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则此处“易变而为一”的“一”当指天地开辟前元气形变的开始;“一”交而为“七、九”和“八、六”,分别代表少阳、老阳、少阴、老阴,以构成阴阳两仪,并由此形成天地。这里全举阳数,所以说“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而略去了“八、六”的阴数。
⑨九变:古人把“九”看作“阳变”之数,认为“九变”为数变之极,已包括了天下一切变化。
⑩冲和气者为人:冲,冲荡。和,合和,统一。冲和气,指阴、阳两气在相互冲荡中形成统一,因而产生人。“冲”亦作“中”,意为中和之气。
精:指阴阳精灵之气。
译文
列子说:“过去圣人凭借阴阳二气来统御天地万物。有形的事物是从无形的事物产生出来的,那么有形的天地万物是从哪里产生的呢?所以说:天地万物的产生过程有大易阶段,有太初阶段,有太始阶段,有太素阶段。所谓太易,是指没有出现元气时的状态;所谓太初,是指元气开始出现时的状态;所谓大始,是指形状开始出现时的状态;所谓太素,是指质量开始出现时的状态。元气、形状、质量具备但却没有分离开来,所以叫做浑沦。所谓浑沦,说的是万物浑然一片而没有分离开来的状态。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摸它摸不着,所以叫做简易。易没有形状,易变化而成为一,一变化而成为七,七变化而成为九。九是变化的终极,于是反过来又变化而成为一。一是形状变化的开始,清轻之气上浮成为天,浊重之气下沉成为地,中和之气便成为人,所以天地蕴含着精华,万物由此变化而生。”
子列子曰:“天地无全功①,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故天职生覆,地职形载,圣职教化,物职所宜。然则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有所否②,物有所通。何则?生覆者不能形载,形载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违所宜,宜定者不出所位③。故天地之道,非阴则阳;圣人之教,非仁则义;万物之宜,非柔则刚;此皆随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故有生者,有生生者④;有形者,有形形者;有声者,有声声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有味味者。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尝终;形之所形者实矣,而形形者未尝有;声之所声者闻矣,而声声者未尝发;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尝显;味之所味者尝矣,而味味者未尝呈:皆无为之职也。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短能长,能员能方⑤,能生能死,能暑能凉,能浮能沈⑥,能宫能商⑦,能出能没,能玄能黄,能甘能苦。能膻能香。无知也,无能也,而无不知也,而无不能也。”
注释
①生覆:覆育众生。
②形载:承载万物。
③教化:政教风化。
④否(pǐ):原为《周易·否卦》中的“否”,指“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引申为滞困、闭塞。
⑤通:顺通。《周易·泰卦》说:“天地交而万物通。”
⑥“故有生者”几句:生生者,形形者,声声者,色色者,味味者,这五者指的都是不具有任何一种具体的质的规定性,但同时又具有所有事物质的规定性的世界物质本原。第一个生、形、声、色、味字都作动词用,包含“产生”的意思。第二字用作名词。
⑦无为:道家的哲学思想,即顺应自然变化的客观规律,不强行自为之意。
⑧员:同“圆”。
⑨宫:古代音乐术语,即宫、商、角、征、羽五声音阶中的第一音级。商:五声音阶中的第二音级。
⑩膻:羊臊气。
译文
列子说:“天地没有完备的功效,圣人没有完备的能力,万物没有完备的用途。所以天的职责在于生长覆盖,地的职责在于成形载物,圣人的职责在于教育感化,器物的职责在于适合人们使用。这样看来,天有短缺之功,地有擅长之事,圣人有淤塞之时,器物有通达之用。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生长覆盖的不能成形负载,成形负载的不能教育感化,教育感化的不能违背它的适当用途,事物适宜的功用已经确定了的,便不能再超出它所担负的职责。所以天地的运行,不是阴便是阳;圣人的教讹,不是仁便是义;万物的本质,不是柔便是刚;这些都是按照它所适宜的功用而不能超出它所担负的职责的。所以有有生死的事物,有使有生之物产生的事物;有有形状的事物,有使有形之物成形的事物;有有声音的事物,有使有声之物发出声音的事物;有有颜色的事物,有使有色之物表现出颜色的事物;有有滋昧的事物,有使有味之物呈现出滋味的事物。有生死的事物所呈现出的生命死亡了,但使有生之物产生的事物却没有终止;有形状的事物所呈现出的形状成就了,但使有形之物成形的事物却没有出现;有声音的事物所呈现出的声音已经被听到了,但使有声之物发声的事物却没有发声;有颜色的事物所呈现出的颜色显明了,但使有色之物出色的事物却没有显露;有滋味的事物所呈现出的滋味已经被尝到了,但使有味之物出味的事物却没有呈现:这些都是‘无’所做的事情。无使事物可以表现出阴的特性,也可以表现出阳的特性;可以表现出柔的特性,也可以表现出刚的特性;可以缩短,也可以延长;可以呈现圆的形状,也可以呈现方的形状;可以产生,也可以死亡;可以暑热,也可以凉爽;可以上浮,也可以下沉;可以发出宫声,也可以发出商声;可以呈现,也可以隐没;可以表现出黑的颜色,也可以表现出黄的颜色;可以呈现出甜的滋味,也可以呈现出苦的滋味;可以发出膻的气味,也可以发出香的气味。它没有知觉,没有能力,却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
作品评析
天瑞,意谓天地之灵瑞,自然之符应,即文中提到的“不生不化者”。列子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始有终,唯有“不生不化者”,亦即“道”,才能够循环往复、独立永存。“不生不化者”是世界产生与变化的本源,它最初无形无象,历经大易、太初、太始、太素四个阶段,形成“浑沦”,再自“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的“易”衍变为有形的“一”,最终生成天地万物。列子道逢百岁骷髅,顺此言明“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一切缘自“道”,然而却并非“道”有意为之,天地万物只是自然而然地变化运转,生息盈亏。
作者简介
列子,生卒不详,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信奉道家的与世无争思想,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他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农耕之馀,醉心读书著述,潜心撰文二十篇,约十万多字。流传有《列子》一书,其作品在汉代以后已部分散失,现存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夸父追日》、《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黄帝神游》、《汤问》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百馀篇,篇篇珠玉,妙趣横生,且影响极大,可谓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其中《两小儿辩日》被纳入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篇课文。
列子思想
列子主张:以道为本、齐物为一 、体道合真 、无心之境 、知命安时。列子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他因为穷而常常面有饥色,却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讳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以亡!”列子还主张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参考来源
参考资料
- ↑ 列子集释- 卷第一天瑞篇,国学经典,2022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