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瀉心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半夏瀉心湯《傷寒論》
組成
半夏12克(半升) 黃芩9克(3兩) 乾薑9克(3兩) 人參9克(3兩) 甘草炙9克(3兩) 黃連3克(1兩) 大棗6克(12枚)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能
寒熱平調,消痞散結;和胃降逆,散結除痞。
主治
脾胃不和寒熱錯雜之痞証,心下痞滿不痛,乾嘔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薄黃而膩,脈弦數。
說明
本方係小柴胡湯去柴胡、生薑、加黃連、乾薑而成。原主治小柴胡湯證因誤行瀉下,損傷中陽,以致病邪內陷,侵犯中焦致使脾胃升降失常,氣機痞塞,上下不能交泰,寒熱夾雜,而成心下痞。心下即是胃脘,屬脾胃病變。脾胃居中焦,為陰陽升降之樞紐,今中氣虛弱,寒熱錯雜,遂成痞証﹔脾為陰臟,其氣主升,胃為陽腑,其氣主降,中氣既傷,升降失常,故上見嘔吐,下則腸鳴下利。本方証病機較為復雜,既有寒熱錯雜,又有虛實相兼,以致中焦失和,升降失常。治當調其寒熱,益氣和胃,散結除痞。
方中、黃連、黃芩、苦寒瀉熱和陽;乾薑、半夏、開痞散結,降逆止嘔,溫胃和中,並散濕以和陰;人參、甘草、大棗、補益中氣、以復脾胃升降之職,以助消痞之力。諸藥合用溫清並用,以調和陰陽,辛苦並進,以順其升降,補瀉兼施,以扶正祛邪,共成瀉心消痞之功。然寒熱錯雜,又緣於中虛失運,故方中又以人參、大棗甘溫益氣,以補脾虛,為佐藥。使以甘草補脾和中而調諸藥。綜合全方,寒熱互用以和其陰陽,苦辛並進以調其升降,補瀉兼施以顧其虛實,是為本方的配伍特點。寒去熱清,升降復常,則痞滿可除、嘔利自愈。
臨床加減
心脅痞悶:加枳實、桔梗。 瀉利腹痛:加木香、白芍。 嘔吐呃逆:加陳皮、茯苓。
現代應用
本方調和胃腸功能,健胃,抑菌消炎,增強免疫功能。用於急慢性胃炎、腸炎、痢疾、胃酸過多、胃擴張、胃下垂、胃、十二指腸潰瘍、口內炎、幼兒吐乳、船車暈眩、神經性胃腸炎[1]。
注意事項
(1)食積之痞滿者禁用——應該用保和丸。
(2)痰濁內結之痞滿者禁用——應該用旋覆代赭湯
方劑比較:
生薑瀉心湯即半夏瀉心湯減乾薑二兩,加生薑四兩而成。方中重用生薑,取其和胃降逆,宣散水氣而消痞滿,配合辛開苦降、補益脾胃之品,故能用治水熱互結於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的痞證。
甘草瀉心湯即半夏瀉心東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方中重用炙甘草調中補虛,配合辛開苦降之品,故能用治胃氣虛弱,寒熱錯雜所致的痞證。
黃連湯即半夏瀉心湯東加黃連二兩,並以黃芩易桂枝而成,本方證為上熱下寒,上熱則欲嘔,下寒則腹痛,故用黃連清上熱,乾薑、桂枝溫下寒,配合半夏和胃降逆,參、草、棗補虛緩急。全方溫清並用,補瀉兼施,使寒散熱清,上下調和,升降復常,則腹痛嘔吐自愈。
綜上諸方,或一二味之差,或藥量有異,雖辛開苦降,寒熱並調之旨不變,而其主治卻各有側重。正如王旭高所說:「半夏瀉心湯治寒熱交結之痞,故苦辛平等;生薑瀉心湯治水與熱結之痞,故重用生薑以散水氣;甘草瀉心湯治胃虛氣結之痞,故加重甘草以補中氣而痞自除。」至於黃連湯寒熱並調,和胃降逆,則治上熱下寒的腹痛欲嘔之證。由此可見,方隨法變,藥因證異,遣藥組方必先謹守病機,方能應手取效[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