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椰貝丘遺址
古椰貝丘遺址位於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考古學家考證後,認為該遺址相當於中原夏商時代,而當時高明地區的文化水平大概屬於新石器時代水平。
該遺址是2008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對研究廣東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目錄
簡介
2007年初,中國2006年十大考古結果公布,高明古椰貝丘遺址上榜,成為佛山首個榮登這一殊榮的考古遺蹟[1]。而該遺蹟給我們展現的,正是佛山遠古祖先,在4000年前的豐富生活狀態。不僅是高明的古椰,4000年前的佛山已經出現多個原始人聚居點,比如說瀾石的河宕、順德龍江,有考古專家分析,那個年代珠三角各地發現的古人類有可能來自同一個族群,但與當時的中原文明對比,那時期的珠三角古人仍落後一點。
考古研究
2006年,由於廣明高速的興建,深埋地底數千年的高明古椰貝丘遺址出現在世人面前。考古人員在古椰貝丘遺址中發現三件尚未腐爛的人類加工木器[2],在嶺南地區尚屬首次。其中第一件木器為木槌狀工具,手柄處有明顯的砍削痕跡,經判斷該器具為古人敲擊堅果的木器。第二件木器為一根圓形木棍,前端已被大火燒去大部分,這是古椰古人用來生火和烤食物的工具。第三件木器和新製造的木器沒有區別,光鮮如新,該方形木板上有數個人為鑽出的孔洞,專家初步分析懷疑為古人劃船用的船槳。
古椰貝丘考古中最激動人心的發現莫過於20粒形態稻穀,這些稻穀在密封的膠土層和積水中完全沒有炭化,保存完好。當時的考古專家表示,在古椰貝丘發現稻穀的考古意義不亞於河姆渡遺址從出土稻穀的形態來判斷,這批稻穀為人類栽培的,這為研究嶺南稻作起源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考古專家發掘了解到,4000年前的古椰古人已經開始捕獵大象作為食物,當時這一區域動物、植物遺存保存之完好,簡直是一個奇蹟。
文物保護
1977年開始,廣東省博物館和佛山市博物館聯合對這裡進行了挖掘。發現了大量生活居住遺蹟和文化遺物,獲得各種石錛、斧穿孔鏟形器、鑿、矛、鏃、礪石及石環、石環芯等600多件;可復原陶器近20件。河宕遺址還發現了新石器時期的墓葬77座,經科學鑑定其性別、年齡和體質特徵達57座,發現其中19個男女為人工拔牙個體,是我省目前發現的拔牙個體數量最多的一處。
河宕文化的出土還原了四千年前佛山人在這裡生存和繁衍的風貌。以往說佛山的制陶業或者制陶史,都是始於唐代或者唐宋的,而河宕遺址中制陶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200~3500年前,也就是說,佛山制陶業的歷史往前推進了至少2000年。」
視頻
古椰貝丘遺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古椰貝丘遺址考古新發現:5000多年前堅果是人類植物性食物的主要來源 ,搜狐,2018-09-11
- ↑ 古椰貝丘挖出寶 史前稻穀完好如新(組圖),搜狐,2006-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