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傑伊·古爾德
史蒂芬·傑伊·古爾德(英語:Stephen Jay Gould,1941年9月10日-2002年5月20日)是一名美國古生物學家、演化生物學家,科學史學家與科普作家,職業生涯中大多在哈佛大學擔任教職,並曾在紐約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工作。在博物學和進化理論上作出的重大貢獻,更在科學論證上的執着和在科學普及方面的傑出成就。史蒂芬·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1941年9月10日—2002年5月20日)是一名美國古生物學家、演化生物學家與科學史學家。是一位科普作家,職業生涯中大多在哈佛大學擔任教職,以及在紐約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工作。他一心探索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並認為新的動物物種是劇變產生的,劇變前不會發生緩慢變異。1991年,古爾德出版了《妙極了,雷龍》一書,書里探索了恐龍滅絕的原因
史蒂芬•傑伊•古爾德 Stephen Jay Gould | |
---|---|
圖片來源互動百科 | |
出生 |
紐約市皇后區 | 1941年9月10日
逝世 |
2002年5月20日 紐約市曼哈頓 |
國籍 | 美國 |
教育程度 | 哲學博士(哈佛大學,1963) |
母校 |
安提亞克學院 哥倫比亞大學 |
職業 | 古生物學、進化生物學、科學史 |
目錄
生平
科學研究
古爾德早期研究的對象是百慕大地區的蝸牛。1972年,他和紐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尼爾斯·埃爾德里奇(Niles Eldredge)共同提出「間斷平衡」(Punctuated Equilibrium)進化理論,由此享譽全球。「間斷平衡」理論認為,生物的進化並不像達爾文所認為的那樣,是一個緩慢的漸變積累的過程;而是長期的穩定甚至不變與短暫的劇變交替的過程,從而解釋了化石在地層中為什麼會有許多空缺之處。
特殊經歷
古爾德是一位忠實的達爾文主義者,他認為達爾文理論的核心是自然選擇,而不是生存競爭或生物漸變論。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非常推崇自然選擇在生物進化中的作用,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也承認,自然選擇不是唯一答案,而是最重要的答案。 史蒂芬·傑伊·古爾德於1985年提出「相同生物個體間存在差異」的觀點。他指出,以往對癌症病人存活率的統計讓人忽略了就病人個體情況的研究。古爾德在40歲時被確診得了癌症,並被告知大約還能活8個月。結果,古爾德「愉快地」打破了這一極限,將自己的生命奇蹟地延長了20年!身為科學家,古爾德同樣希望不斷提高的診療技術能告訴患者「未來會是怎樣的」,以及「如何克服遇到的困難」。
科普寫作
古爾德的另一傑出貢獻並不是提出什麼理論,而是他寫出了大量的科普作品,令世人對古生物學產生興趣。沒有人關注的科學是沒有生命力的科學,古爾德的科普文章給予了古生物學持續的生命動力。古爾德文筆流暢、學識淵博,不僅向讀者解釋自然現象,而且講述自然現象所引出的思考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他對科學的反思相當深刻,對社會曲解科學理論進行了尖銳的批判。他的主要科普作品有《千禧年》、《自達爾文以來》(臺譯:《達爾文大震撼》)、《熊貓的拇指》、《壯麗的生命》等。 現在的大熊貓的臼齒發達,爪子除了五趾外還有一個「拇指」。這個「拇指」其實是一節腕骨特化形成,學名叫做「橈側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史蒂芬·傑伊·古爾德關於這個寫過一篇散文,後來又用《熊貓的拇指》作為一部散文集的名稱。
延伸閱讀
- 米爾斯基(Steve Mirsky). 古爾德與世長辭(Stephen Jay Gould, 1941–2002). 科學人中文版. 2002年10月, 8. ISSN 1682-2811. 內容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