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吳永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吳永剛
原圖鏈接

吴永刚Yonggang Wu,1907年11月1日-1982年12月18日)江苏吴县人,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导演编剧。吴永刚是从默片时代走到改革开放的一位经历曲折的电影人。[1]

他一生共拍了27部影片。1980年與吳貽弓聯合導演的《巴山夜雨》是他的藝術高峰。這部影片中,他充分調動電影作為視覺藝術的各種手段,細膩地刻畫了人物內在的思想感情,對話洗練、雋永,格調清新、淡雅,實現了他一輩子孜孜以求的素描風格。1981年,他又作為總導演,執導了以描寫革命領袖人物董必武在大革命前夕革命活動的影片《楚天風云》 。該片樸素、平實,也得到廣泛好評[2]

《浪淘沙》劇照

生平

吴永刚中学肄业,曾经学习美术。1925年,他加入上海百合影业公司当美工练习生,后来担任美工师。曾经为导演史东山做场记,在《美人计》等电影中扮演角色。1930年之后,他在天一影业公司、联华影业公司任美工师。1934年,其编导处女作《神女》问世,这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默片。此后,他导演了《浪淘沙》、《壮志凌云》等电影,名声日隆。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永刚曾赴平型关一带拍摄反映抗日战争的新闻片。他在新华影业公司、华成影业公司、华新影业公司等电影公司,编导电影《离恨天》、《铁窗红泪》、《岳飞精忠报国》等等。后来,他为上海艺术剧社等团体导演话剧《花溅泪》、《明末遗恨》等。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为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二厂、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一厂编导电影《忠义之家》、《终身大事》等。1949年,他在东北电影制片厂编导了第一部以土地改革为题材的电影《辽远的乡村》。后来,他到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导了中国首次采用少数民族语言及演员的电影《哈森与加米拉》。他还导演了戏曲片《秋翁遇仙记》。1957年,他被打成“右派”。1962年恢复工作之后,导演了戏曲艺术片《碧玉簪》、《尤三姐》等等。

文化大革命中,吴永刚受到迫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80年他作为总导演拍摄了电影《巴山夜雨》(吴贻弓担任执行导演),该片获得第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他还曾担任中国影协第四届理事。

1982年12月18日,吴永刚病逝。

新現實主義旗手

黑白無聲片《神女》

吳永剛,1907年出生於上海,少年時代遊歷中原、江南等地,心中埋下了詩詞和藝術的種子。18歲他便加入電影公司當美工練習生,同時在片場做各式各樣的工作,為以後的創作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34年,在田漢的支援下,吳永剛編導的處女作《神女》問世,一舉成名,使他由美術師轉為了優秀的導演藝術家。

吳永剛導演後期的藝術創作,不可不提1980年他與吳貽弓聯合執導的《巴山夜雨》,這部影片也獲得了1981年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影片講述一個受冤的著名詩人,被一男一女押解上了由重慶駛往武漢的客輪,途遇形形色色的旅客,各有各的心事和傷痛,卻都把同情給了詩人,影片表現了沉重年代裡普通人美好的精神世界。

藝貴真實

影片《神女》、《胭脂淚》會用一些場景上的細節去表現場景的轉換。朱楓也補充道,吳永剛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把人物和把戲的表現,把意味的表現放在第一位。雖然他在細節區域性上非常用心,但是他永遠是把這種刻意的東西,做很好的隱藏。

從當美工練習生時立下“終我身於電影事業”的誓言,吳永剛一生以“藝貴真實”律己,在導演藝術上一直追求質樸而真實的獨特素描風格。

處女作《神女》

黑白無聲片《神女》講述了1930年代的上海,貧苦女人為養活兒子而淪為暗娼,經歷無窮的欺凌與壓迫,對吃人的舊社會提出了強烈的控訴。這部吳永剛的處女作,就請到了當時已大名鼎鼎的影星阮玲玉飾演生動感人的“神女”形象。2017年底的吳永剛經典作品展映,《神女》就是七部珍貴展映片的其中之一[3]

視頻

神女(1934年)由吳永剛導演,阮玲玉與章志直、黎鏗主演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