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秉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周秉忠作品留园假山

来自 汇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周秉忠

朝代:明朝

名园以叠石掇山胜。堆叠假山,说法丰富多彩。《尚书》和《论语》称为“为山”。《后汉书》叫“筑山”。《履园丛话》称为“堆山”。《园冶》则起名“掇山”。在我国历史上,特别是明清以来,苏州出现了不少掇山造园的高手。比如,计成、张涟、戈裕良等。但是,这些被称为“花园子”的叠石掇山大师,在当时都被归入工匠之列,社会地位始终不高。在他们当中,除了少数人在文献上有记载,相当一部分人默默无闻未见著录。明末造园家周秉忠,就是一位知者不多的掇山巧匠。

周秉忠,字时臣,号丹泉,苏州人。他的生卒年份尽管不详,却是一位耄耋长寿者,享年九十三岁。其生活年代,据徐树丕《识小录》记载,大致在明代万历崇祯年间。周秉忠多才多艺,集诸多技能于一身。他不但是工于丹青的绘画家,还是精通雕塑和擅长制瓷的工艺美术家。同时,也是巧夺天工的掇山造园家。造园与绘画艺术密不可分。我国自宋代以来,有不少画家都亲自参与造园设计。比如,文徵明拙政园、南翔李流芳与檀园、长洲文震亨与香草垞。周秉忠精于绘画,笔墨苍秀。

对于瓷器,周秉忠也情有独钟,曾亲自去景德镇名窑拜师学艺,掌握了烧瓷技艺。其瓷器作品善仿古,所制定鼎兽面戟耳彝等皆逼真。同时,他还能烧制陶印,以垩土制成多姿多彩的印文。对雕刻,周秉忠也堪称能手。他善以古木寿藤裁为几杖。得老竹根雕为佛柄如龙虾状。此外,周秉忠还善作漆器,又善堆塑,叠石掇山更匠心独运别树一帜。徐树丕《识小录》记载周秉忠具有“究心内养,其运气闭息,使腹如铁”的本领。如此,他还是一位精于养生之道的气功师。其生平事迹,散见于《紫桃轩杂缀》《广印人传》《韵人斋笔谈》《古瓷考略》《名人书画集》等。

周秉忠堆叠的假山,在苏州最著名的有两座。一座为东园(今留园)的黄石假山,另一座为洽隐园(今惠荫园)内太湖石水假山“小林屋”。东园的黄石假山,堆于明代万历年间。园主为徐泰时。棱角分明、线条流畅的黄石,产自苏州郊外尧峰山,故又称“尧峰石”。它具有一种雄浑的阳刚之美。当时,曾任吴县县令的袁宏道有《园亭纪略》一文记载:“徐囧卿(徐泰时)园在阊门外下塘,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石屏为周生时臣所堆,高三丈,阔可二十丈。玲玲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了无断续痕迹,真妙手也。”袁宏道的好友、长洲县令江盈科撰《后乐堂记》曰:“太仆卿渔浦徐公解组归田,治别业金阊门外二里许……里之巧人周丹泉,为叠怪石作普陀天台诸峰峦状。石上植红梅数十株,或穿石而出,或倚石而立。岩树相得,势若拱遇,其中为亭一座。”徐泰时之婿范允临在《明太仆寺少卿舆浦徐公暨元配董宜人行状》中记载:“里有善垒奇石者,公令垒为片云奇峰,杂莳花竹。”据现代园林建筑大师、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考证,现留园黄石假山即为周秉忠所叠。他在《园林谈丛·园史偶拾》中说:“今日留园中部和西部的假山,尚存当时规模。”

“小林屋”的太湖石水假山,现在位于南显子巷“惠荫园”内。园址原是明末归湛的“洽隐园”。后来,园名又多次变更后,称为惠荫园。据清代乾隆年间韩是升《小林屋》记载:“园为归太守湛初所筑。台泉池石,皆周丹泉布画。丹泉名秉忠,字时臣,精绘事,洵非凡手云。”小林屋水假山仿洞庭西山的“林屋洞”,洞口有蒋蟠猗篆书“小林屋”三字。整座水假山在荷花池东面,四面临水,有三个蜿蜒狭小洞口,可盘旋直达洞顶。顶上垒土为丘,亭阁依山丘高低而筑。曲廊沿山势起伏萦回。顶上有百年古朴一株,绿荫如盖。紫藤虬曲苍劲,沿廊架缠绕飞舞。入洞,由石桥引入。洞内深邃奥妙,水洞旱洞相连,阴凉宜人。穹顶悬挂钟乳石,“石床、神钲、金庭、玉柱无不毕具”。置身洞府沿石阶而下,需举灯照明,小心移步为妙。走十余米至洞底,但见一泓清波悠然而卧,水池北面直通终年流淌的外河。过叠石栈道,踩水中汀步,迂回一周,可由另一洞口弯腰而出。出洞处,竟然就在近在咫尺的原进洞口旁。其构思布局之巧妙,掇山技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陈从周教授对此高度赞扬:“其中水假山委婉曲折,为国内的罕例。”

解放后,包括水假山在内的惠荫园,归苏州市第一初级中学(后改称苏州市第十五中学)使用。“文革”中,学校为了建造教学大楼和操场,水池被填,古树被砍,房屋被拆,继而因为挖防空洞,致使假山坍塌,小林屋淤塞,成为一座乱石土堆。1982年,苏州市人民政府重新公布惠荫园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后来,根据当初遗留的测绘图纸,包括小林屋水假山在内的惠荫园,终于原汁原味全面修复,再现一代名园的昔日辉煌。2006年6月,惠荫园升格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周秉忠的儿子周廷策,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叠石掇山造园家。徐树丕《识小录》记载:“周秉忠之子一泉,名廷策。”他“茹素,画观音,工叠石,太平时江南大家延之作假山,每日束修一金。”“每日束修一金”,可见其掇山酬金之高。可惜,其所叠的园林假山,未见有关史料具体记载。《识小录》又载:周廷策“年逾七十反先其父而终。”父子两人均卒于明代崇祯年间。[1]

参考来源

  1. 周秉忠 逸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