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周秉忠作品留園假山

來自 匯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周秉忠

朝代:明朝

名園以疊石掇山勝。堆疊假山,說法豐富多彩。《尚書》和《論語》稱為「為山」。《後漢書》叫「築山」。《履園叢話》稱為「堆山」。《園冶》則起名「掇山」。在我國歷史上,特別是明清以來,蘇州出現了不少掇山造園的高手。比如,計成、張漣、戈裕良等。但是,這些被稱為「花園子」的疊石掇山大師,在當時都被歸入工匠之列,社會地位始終不高。在他們當中,除了少數人在文獻上有記載,相當一部分人默默無聞未見著錄。明末造園家周秉忠,就是一位知者不多的掇山巧匠。

周秉忠,字時臣,號丹泉,蘇州人。他的生卒年份儘管不詳,卻是一位耄耋長壽者,享年九十三歲。其生活年代,據徐樹丕《識小錄》記載,大致在明代萬曆崇禎年間。周秉忠多才多藝,集諸多技能於一身。他不但是工于丹青的繪畫家,還是精通雕塑和擅長制瓷的工藝美術家。同時,也是巧奪天工的掇山造園家。造園與繪畫藝術密不可分。我國自宋代以來,有不少畫家都親自參與造園設計。比如,文徵明拙政園、南翔李流芳與檀園、長洲文震亨與香草垞。周秉忠精於繪畫,筆墨蒼秀。

對於瓷器,周秉忠也情有獨鍾,曾親自去景德鎮名窯拜師學藝,掌握了燒瓷技藝。其瓷器作品善仿古,所制定鼎獸面戟耳彝等皆逼真。同時,他還能燒制陶印,以堊土製成多姿多彩的印文。對雕刻,周秉忠也堪稱能手。他善以古木壽藤裁為几杖。得老竹根雕為佛柄如龍蝦狀。此外,周秉忠還善作漆器,又善堆塑,疊石掇山更匠心獨運別樹一幟。徐樹丕《識小錄》記載周秉忠具有「究心內養,其運氣閉息,使腹如鐵」的本領。如此,他還是一位精於養生之道的氣功師。其生平事跡,散見於《紫桃軒雜綴》《廣印人傳》《韻人齋筆談》《古瓷考略》《名人書畫集》等。

周秉忠堆疊的假山,在蘇州最著名的有兩座。一座為東園(今留園)的黃石假山,另一座為洽隱園(今惠蔭園)內太湖石水假山「小林屋」。東園的黃石假山,堆於明代萬曆年間。園主為徐泰時。稜角分明、線條流暢的黃石,產自蘇州郊外堯峰山,故又稱「堯峰石」。它具有一種雄渾的陽剛之美。當時,曾任吳縣縣令的袁宏道有《園亭紀略》一文記載:「徐囧卿(徐泰時)園在閶門外下塘,宏麗軒舉,前樓後廳,皆可醉客。石屏為周生時臣所堆,高三丈,闊可二十丈。玲玲峭削,如一幅山水橫披畫,了無斷續痕跡,真妙手也。」袁宏道的好友、長洲縣令江盈科撰《後樂堂記》曰:「太僕卿漁浦徐公解組歸田,治別業金閶門外二里許……里之巧人周丹泉,為疊怪石作普陀天台諸峰巒狀。石上植紅梅數十株,或穿石而出,或倚石而立。岩樹相得,勢若拱遇,其中為亭一座。」徐泰時之婿范允臨在《明太僕寺少卿輿浦徐公暨元配董宜人行狀》中記載:「里有善壘奇石者,公令壘為片雲奇峰,雜蒔花竹。」據現代園林建築大師、上海同濟大學教授陳從周考證,現留園黃石假山即為周秉忠所疊。他在《園林談叢·園史偶拾》中說:「今日留園中部和西部的假山,尚存當時規模。」

「小林屋」的太湖石水假山,現在位於南顯子巷「惠蔭園」內。園址原是明末歸湛的「洽隱園」。後來,園名又多次變更後,稱為惠蔭園。據清代乾隆年間韓是升《小林屋》記載:「園為歸太守湛初所築。台泉池石,皆周丹泉布畫。丹泉名秉忠,字時臣,精繪事,洵非凡手雲。」小林屋水假山仿洞庭西山的「林屋洞」,洞口有蔣蟠猗篆書「小林屋」三字。整座水假山在荷花池東面,四面臨水,有三個蜿蜒狹小洞口,可盤旋直達洞頂。頂上壘土為丘,亭閣依山丘高低而築。曲廊沿山勢起伏縈迴。頂上有百年古樸一株,綠蔭如蓋。紫藤虬曲蒼勁,沿廊架纏繞飛舞。入洞,由石橋引入。洞內深邃奧妙,水洞旱洞相連,陰涼宜人。穹頂懸掛鐘乳石,「石床、神鉦、金庭、玉柱無不畢具」。置身洞府沿石階而下,需舉燈照明,小心移步為妙。走十餘米至洞底,但見一泓清波悠然而臥,水池北面直通終年流淌的外河。過疊石棧道,踩水中汀步,迂迴一周,可由另一洞口彎腰而出。出洞處,竟然就在近在咫尺的原進洞口旁。其構思布局之巧妙,掇山技藝之精湛,令人嘆為觀止。陳從周教授對此高度讚揚:「其中水假山委婉曲折,為國內的罕例。」

解放後,包括水假山在內的惠蔭園,歸蘇州市第一初級中學(後改稱蘇州市第十五中學)使用。「文革」中,學校為了建造教學大樓和操場,水池被填,古樹被砍,房屋被拆,繼而因為挖防空洞,致使假山坍塌,小林屋淤塞,成為一座亂石土堆。1982年,蘇州市人民政府重新公布惠蔭園為市文物保護單位。後來,根據當初遺留的測繪圖紙,包括小林屋水假山在內的惠蔭園,終於原汁原味全面修復,再現一代名園的昔日輝煌。2006年6月,惠蔭園升格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周秉忠的兒子周廷策,也是一位頗有建樹的疊石掇山造園家。徐樹丕《識小錄》記載:「周秉忠之子一泉,名廷策。」他「茹素,畫觀音,工疊石,太平時江南大家延之作假山,每日束修一金。」「每日束修一金」,可見其掇山酬金之高。可惜,其所疊的園林假山,未見有關史料具體記載。《識小錄》又載:周廷策「年逾七十反先其父而終。」父子兩人均卒於明代崇禎年間。[1]

目錄

參考來源

  1. 周秉忠 逸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