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回回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回回蒜
152510104.jpg
圖片來源 http://www.foodmate.net/4images/medicine/1/8817.html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回回蒜

汉语拼音:Huí Huí Suàn
别名:水胡椒、蝎虎草、回回蒜毛茛、黄花草、土细辛、鹅巴掌、水杨梅、小桑子、糯虎掌
性味:味辛、苦,性温。有毒
功能:解毒退黄,定喘,镇痛
主治:肝炎,黄疸,肝硬化腹水,疟疾,哮喘,胃痛,风湿痛,疮癞,牛皮癣,牙痛

回回蒜,中药名。为毛茛科毛茛属植物回回蒜Ranunculus chinensis Bunge的全草。具有解毒退黄,定喘,镇痛的功效。主治肝炎,黄疸,肝硬化腹水,疟疾,哮喘,胃痛,风湿痛,疮癞,牛皮癣,牙痛。[1]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回回蒜

拼音名:Huí Huí Suàn

英文名:Herb of Chinese Buttercup

别名:水胡椒、蝎虎草、黄花草、土细辛、鹅巴掌、水杨梅、小桑子、糯虎掌、野桑椹、小回回蒜、鸭脚板、山辣椒、小虎掌草、青果草、水虎掌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anunculus chinensis Bunge.

出处

出自《救荒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茴茴蒜的全草。

采收和储藏

夏季采收,常鲜用或晒干用。

原形态

茴茴蒜,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20-70cm。须根多数,簇生。茎直立,多分枝,中空,密生开展的淡黄色糙毛。基生叶与下部叶有长达12cm的叶柄;为三出复叶3深裂,裂片狭长,上部有少数不规则锯齿,具长柄;侧生小叶不等2-3裂,具短柄;茎上部叶较小和叶柄较短;小叶两面及叶柄均有糙毛。花序有较多疏生的花;花两性,单生,直径6-12mm;花梗有糙毛;萼片5,狭卵形,长3-5mm,外面被柔毛;花瓣5,宽卵圆形,长达7mm,黄色,基部有短爪,蜜槽有卵形小鳞片;雄蕊多数,花药长约1mm;花托在果期伸长,圆柱形,长达1cm,有白短毛;心皮多数,无毛。瘦果扁平,长3-3.5mm,无毛,边缘有宽约0.2mm的棱,喙极短,呈点状,长0.1-0.2mm。花、果期5-9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700-2500m的平原与丘陵、溪边及田旁水湿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江苏安徽江西

性状

性状鉴别: 全草长15-50cm。茎及叶柄均有伸展的淡黄色糙毛。三出复叶,黄绿色,基生叶及下部叶具长柄;叶片宽卵形,长3-12cm,小叶2-3深裂,上部具少数锯齿,两面被糙毛。花序花疏生,花梗贴生糙毛;萼片5,狭卵形;花瓣5,宽卵圆形。聚合果长圆形,直径6-10mm;瘦果扁平,长3-3.5mm,无毛。气微,味淡。有毒。

性味

味辛;苦;温;有毒

归经

肝经

功能主治

解毒退黄;截疟;定喘;镇痛。主主治肝炎;黄疸;肝硬化腹水;疮癞;牛皮癣;疟疾;哮喘;牙痛;胃痛;风湿痛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外敷患处或穴位,皮肤发赤起泡时除去,或鲜草洗净绞汁涂搽,或煎水洗。内服:煎汤3-9g。

注意

本品有毒,一般供外用。内服宜慎,并需久煎。外用对皮肤刺激性大,用时局部要隔凡士林或纱布。

各家论述

  • 1.《中国药植图鉴》:全草为引赤刺激剂,并用治气管疾病。民间用以外包寸口,治疟疾,塞鼻去眼翳,包耳下治牙痛,外搽治牛皮癣。
  • 2.《陕西中草药》:降血压,消炎退肿,退云翳,治高血压症,哮喘,食道癌,恶疮痈肿,角膜云翳。[2]

摘录

中华本草

参考资料

  1. 回回蒜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 回回蒜中医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