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回回蒜
152510104.jpg
圖片來源 http://www.foodmate.net/4images/medicine/1/8817.html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回回蒜

漢語拼音:Huí Huí Suàn
別名:水胡椒、蝎虎草、回回蒜毛茛、黃花草、土細辛、鵝巴掌、水楊梅、小桑子、糯虎掌
性味:味辛、苦,性溫。有毒
功能:解毒退黃,定喘,鎮痛
主治:肝炎,黃疸,肝硬化腹水,瘧疾,哮喘,胃痛,風濕痛,瘡癩,牛皮癬,牙痛

回回蒜,中藥名。為毛茛科毛茛屬植物回回蒜Ranunculus chinensis Bunge的全草。具有解毒退黃,定喘,鎮痛的功效。主治肝炎,黃疸,肝硬化腹水,瘧疾,哮喘,胃痛,風濕痛,瘡癩,牛皮癬,牙痛。[1]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回回蒜

拼音名:Huí Huí Suàn

英文名:Herb of Chinese Buttercup

別名:水胡椒、蝎虎草、黃花草、土細辛、鵝巴掌、水楊梅、小桑子、糯虎掌、野桑椹、小回回蒜、鴨腳板、山辣椒、小虎掌草、青果草、水虎掌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anunculus chinensis Bunge.

出處

出自《救荒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茴茴蒜的全草。

採收和儲藏

夏季採收,常鮮用或曬乾用。

原形態

茴茴蒜,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20-70cm。鬚根多數,簇生。莖直立,多分枝,中空,密生開展的淡黃色糙毛。基生葉與下部葉有長達12cm的葉柄;為三出複葉3深裂,裂片狹長,上部有少數不規則鋸齒,具長柄;側生小葉不等2-3裂,具短柄;莖上部葉較小和葉柄較短;小葉兩面及葉柄均有糙毛。花序有較多疏生的花;花兩性,單生,直徑6-12mm;花梗有糙毛;萼片5,狹卵形,長3-5mm,外面被柔毛;花瓣5,寬卵圓形,長達7mm,黃色,基部有短爪,蜜槽有卵形小鱗片;雄蕊多數,花葯長約1mm;花托在果期伸長,圓柱形,長達1cm,有白短毛;心皮多數,無毛。瘦果扁平,長3-3.5mm,無毛,邊緣有寬約0.2mm的棱,喙極短,呈點狀,長0.1-0.2mm。花、果期5-9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700-2500m的平原與丘陵、溪邊及田旁水濕草地。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山東江蘇安徽江西

性狀

性狀鑑別: 全草長15-50cm。莖及葉柄均有伸展的淡黃色糙毛。三出複葉,黃綠色,基生葉及下部葉具長柄;葉片寬卵形,長3-12cm,小葉2-3深裂,上部具少數鋸齒,兩面被糙毛。花序花疏生,花梗貼生糙毛;萼片5,狹卵形;花瓣5,寬卵圓形。聚合果長圓形,直徑6-10mm;瘦果扁平,長3-3.5mm,無毛。氣微,味淡。有毒。

性味

味辛;苦;溫;有毒

歸經

肝經

功能主治

解毒退黃;截瘧;定喘;鎮痛。主主治肝炎;黃疸;肝硬化腹水;瘡癩;牛皮癬;瘧疾;哮喘;牙痛;胃痛;風濕痛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外敷患處或穴位,皮膚發赤起泡時除去,或鮮草洗淨絞汁塗搽,或煎水洗。內服:煎湯3-9g。

注意

本品有毒,一般供外用。內服宜慎,並需久煎。外用對皮膚刺激性大,用時局部要隔凡士林或紗布。

各家論述

  • 1.《中國藥植圖鑑》:全草為引赤刺激劑,並用治氣管疾病。民間用以外包寸口,治瘧疾,塞鼻去眼翳,包耳下治牙痛,外搽治牛皮癬。
  • 2.《陝西中草藥》:降血壓,消炎退腫,退雲翳,治高血壓症,哮喘,食道癌,惡瘡癰腫,角膜雲翳。[2]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回回蒜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回回蒜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