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土族盤繡

土族盤繡是青海省的傳統美術。

盤繡是絲線繡,有紅、黃、綠、藍、桂紅、紫、白等七色繡線,繡時一般七色俱全,配色協調,鮮艷奪目。盤繡的針法十分獨特,操針時同時配兩根色彩相同的線,一作盤線,一作縫線。盤繡不用棚架,直接用雙手操作,繡者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針,作盤線的那根線掛在右胸,作縫線的那根線穿在針眼上。上針盤,下針縫,一針二線,雖費工費料,但成品厚實華麗,經久耐用。盤繡的圖案構思巧妙,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

土族盤繡遺產在2006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2018年5月21日, 土族盤繡入選文化旅遊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制定的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土族盤繡

地 區:青海省

遺產編號:Ⅶ-24

批准時間:2006年

民 族:土族

定 位:女性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申報地區: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簡介

盤繡是土族獨有的一種繡法,複雜巧妙,匯集着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內涵。也是土族婦女一生的必修課。在青海高原的東部山區,勤勞、樸實的土族婦女世世代代傳承着古老傳統的民族刺繡藝術,她們的刺繡技藝精湛,做工精細,巧奪天工。

溯源

據考古發現,在青海省都蘭縣發掘出的土族先祖吐谷渾墓葬中就有類似盤繡的刺繡品,由此可以推知,在公元四世紀左右,盤繡工藝已經發軔。土族盤繡在一千多年的傳承中,形成了民俗學、美學等多種價值。

與國內其他相比,青海的土族刺繡具有濃郁的民族氣息,對一名土族女子來說,刺繡是她們一生中的必修功課。土族女子出嫁前,首先要在娘家辦一個土族刺繡個人展,將自己繡制的衣服、佩飾、鞋襪等向娘家人一一展示,然後還要在婆家利用新婚慶典之機,給婆家人、莊鄰和親戚朋友們展示自己的繡品,並向婆家親人贈送自己親手繡制的物件。土族女子有了自己的兒女後,又會花費十幾年的時間,把刺繡技藝悉心傳授給女兒。如此歲月曆經上千年,形成了土族刺繡特有的"氣質"。

工藝

青海的土族刺繡具有濃郁的民族氣息,其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繡法多樣。主要表現在對服飾的精心裝飾上,土族人的頭飾、衣領、衣胸、辮筒、腰帶、圍肚、鞋襪以及枕巾、針扎、荷包、煙袋、背包等都有刺繡。土族刺繡的種類按其針法分為盤繡、拉繡、堆繡等,具有極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

盤繡用料考究,加工精細,以黑色純棉布做底料,再選面料貼上。盤繡是絲線繡,有紅、黃、綠、藍、桂紅、紫、白等七色繡線,繡時一般七色俱全,配色協調,鮮艷奪目。

盤繡的針法十分獨特,操針時同時配兩根色彩相同的線,一作盤線,一作縫線。盤繡不用棚架,直接用雙手操作,繡者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針,作盤線的那根線掛在右胸,作縫線的那根線穿在針眼上。上針盤,下針縫,一針二線,雖費工費料,但成品厚實華麗,經久耐用。盤繡的圖案構思巧妙,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包括法輪(土語稱為"擴日洛")、太極圖、五瓣梅、神仙魁子、雲紋、菱形、雀兒頭、富貴不斷頭、人物、佛像等幾十種樣式。

最常見的圖案有"八寶"、"雲氣"、"太極圖"、"富貴不斷頭"、"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鼠拉葡萄"、"寒雀探梅"、"石榴花"以及十二生肖等。運針細密均勻,圖案緊湊大方、生動形象、疏密得當、融疊自然、色澤鮮明流暢、平整幹練,十分優美。每件繡品都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具有極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

意義

一千多年來,盤繡以母女相傳為主,亦在姊妹、 妯娌、婆媳間傳承。現代主要傳承人有麻寶青、牛 瑪索等。土族盤繡一直傳承至今,其文化與藝術的價值不可低估。土族盤繡 色彩繽紛,圖案逼真,在形、色、質、意等方面體現出本民族的 審美態度和價值判斷,為 民族學、美學等的研究提供了鮮活的材料。

1949年以後,特別是近二十幾年來,雖然各級政府部門和有關人員對土族盤繡做了一些發掘、搶救、保護工作,但這一古老的民族技藝至今仍面臨着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目前老一輩的盤繡能手大多年事已高,還有不少人已經謝世,一些絕技得不到傳承就已悄然消亡,而年輕婦女多熱衷於較簡單的刺繡技術,如剁繡、機扎等,這些狀況造成盤繡藝術後繼乏人,瀕臨滅絕,急需調動各方面力量加以搶救、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的李發秀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獲得榮譽

2018年5月21日, 土族盤繡入選文化和旅遊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制定的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