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體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基礎體溫—人民衛生出版社的《生理學》中這樣描述的:人體處在清醒而又非常安靜,不受肌肉活動、精神緊張、食物及環境溫度等因素影響時的狀態叫做「基礎狀態」,基礎狀態下的體溫,就叫做「基礎體溫」,也叫「靜息體溫」,通常在早晨起床前測定。女性的基礎體溫隨月經周期而變動,在卵泡期內體溫較低,排卵日最低,排卵後升高0.3~0.6℃。[1]
目錄
測量設備
由於基礎體溫的變化規律一般體現在小數點後一位的體溫值上,所以建議選用精度至少為±0.1℃的體溫計來測量,水銀體溫計最準確。另有一些專門為測量基礎體溫設計的「基礎體溫計」,有數據存儲和繪製表格的功能,相對普通電子體溫計價格較高。
測量記錄方法
(以國內某著名醫院提供的傳統晨起後舌下測量方法為例,其中舌下測溫比腋下測溫更準確) 預先將基礎體溫計或者智能體溫計準備好,置床頭或枕邊隨手可取到之處,智能體溫計可以在每日凌晨測量。
睡眠6小時以上,醒後即把體溫計含入口中(請將探頭置於舌下內側根部,緊閉嘴巴,以確保測出正確的體溫。)至少3分鐘(通常與清晨5~7點進行),取出體溫計觀察溫度,並在表格內相應位置劃圓點「●」標記,將各小圓點用線段連接起來,即成為基礎體溫曲線。
通常於月經周期第5天開始測量記錄體溫,而在行經期間,注意觀察記錄月經量;經量適中正常時,用1個叉號「×」標記;經量較多時,記「××」;經量特別少時,用頓號「、」標記。
行房時,在體溫圓點外加一圓圈,標記為「⊙」,性感(興奮、高潮)情況,若能達到性高潮,在⊙上方加上「↑」;有性興奮期但達不到高潮者,在⊙上加「—」標記;若性感冷淡,則在⊙下方加「↓」標記。
在接近排卵時,要特別留意陰道分泌物情況,量多如流清涕、透明拉絲長(>8cm)者,用3個加號「+++」在「備註」欄內相應的位置做標記;拉絲長5~8cm者,標記「++」;量不多且渾濁拉絲<5cm者,用「+」標記。
或有失眠、感冒、腹痛、陰道出血等特殊情況時,在「備註」欄內相應位置處加以說明。
接受檢查、治療或服藥時,在「備註」欄內相應位置處做記錄,在小方格下加「↑」表示開始,加「↓」表示結束時間。[2]
生理基礎
孕激素可以興奮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可使基礎體溫在排卵後升高0.3~0.5℃,臨床上可以此作為判定排卵日期的標誌之一。正常月經周期中,基礎體溫會在LH峰(LH即黃體生成素)後的1~2天開始升高,並維持高值達10天。
晨起後舌下測量基礎體溫是通過連續測量基礎體溫變化情況,歸納整理女性的月經周期變化規律,預測下一周期的可能排卵日,並囑咐在預測的排卵日前後同房,即可獲得較高的懷孕幾率。
關於懷孕時機
對於想懷孩子的夫妻而言,排卵前1~2天具有最高的懷孕幾率。有研究顯示:100對有生育能力的夫妻,他們在不規定性交頻次的自然情況下,3個月內的懷孕率是50%,6個月達到75%,12個月超過90%。
關於精子和卵子的存活時間
成功懷孕的前提條件是精子能與卵子順利相遇,結合為受精卵。
精子平均存活時間是1.4~1.5天,卵子的平均存活時間不到1天。 同時性交發生後精子從陰道向輸卵管方向遊動也需要時間,只有精子在存活的狀態下、在恰當的時間與存活狀態的卵子相遇,才有可能受精成功。
其它作用
反應黃體功能:以排卵日為分界前低後高的雙相體溫顯示黃體功能正常,黃體期少於12天、體溫上升幅度不足0.3~0.5℃屬於黃體功能不足。
診斷早孕:黃體期延長、基礎體溫上升20天不下降,被認為是懷孕的標誌。而確認處在妊娠前3個月時,如果基礎體溫出現了明顯的下降趨勢,則可能是早期流產的先兆。
誘導排卵:在無排卵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或不孕症患者誘導排卵時,可以通過基礎體溫的變化來判斷是否已經發生了排卵。
協助診斷出血類型:對與不規則陰道出血的患者而言,主訴的出血時間常難於判斷月經周期,而應用基礎體溫可以了解相對真實可靠的月經周期全貌。
反應低燒:如果基礎體溫基線溫度過高,在婦科內分泌患者中需考慮盆腔結核與子宮內膜異位症。
曲線圖樣例
有正常排卵的曲線圖
基礎體溫曲線呈現標準的高低溫雙相變化,即雙相型體溫。從月經開始至排卵日,低溫期14天;排卵後持續高溫14天,其中第14天為排卵日。
已經懷孕的基礎體溫曲線圖
高溫從第15天持續到第34天,已經持續20天。
疑似早期流產的基礎體溫曲線圖高溫,從15號到34號持續了20天之後降溫,表示已處於妊娠狀態,但可能出現早期流產。
沒有排卵的基礎體溫曲線圖
持續低溫,沒有高溫期,沒有形成高低溫雙相變化。
黃體功能不良體溫下降如果下一次月經來潮前基礎體溫下降速度緩慢,表示黃體功能不良。
黃體素濃度不夠導致排卵期體溫上升緩慢可以觀察到在14號排卵之後,15號開始體溫緩慢上升,提示黃體素濃度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