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报德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报德祠

图片来自搜狗图片
位置    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古城中山东街94号

景点类别  人文景观

历史    距今700馀年


报德祠,是深圳市历史建筑之一,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头街道南头城社区中山东街94号。该建筑物建于明朝,属于古建筑,为坛庙祠堂。Template:深圳小作品 报德祠位于增城区小楼镇腊布村,是岭南地区唯一一座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建筑群,皇帝诰封的私家庙宇,在全国范围来说也是罕见的。 [1]

沿革

清朝初年,反清复明志士退守东南沿海继续抵抗,其中力量最强大的是据守台湾郑成功将军,他拥有强大的水师,很多士兵来自福建广东沿海,亲戚间往来十分频繁。他们除交换生活必需品外,还到东南沿海岸边种庄稼。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底,为切断东南沿海居民与郑成功部的联系,发布了《严禁通海敕谕》“迁界令”:“郑成功盘踞海隅有年,以波涛为巢穴,无田土力可以资生。一切需用粮米、铁、木、物料皆系陆地所产,若无奸民交通商贩,潜为资助,则逆贼坐困可待。”
随后,朝廷派员到东南沿海各村张贴告示,并出动大批官兵强行驱赶,迁界手段十分残忍。官到之处屋拆船烧,边民被强走他乡,违者以军法论处。“三日内尽夷其地,空其人”,无数村落顿成荒野。堂堂新安县衙门没百姓可管,知县张璞无奈奏请撤县。
康熙五年(1666)批准撤消新安县,剩馀些少地区并入东莞县。因迁界而被迫撤县的,除新安外,史上绝无仅有。 被迫离乡的百姓指望能很快回迁,但官府动用军队,挖界沟,筑界墙,设烟墩,严禁任何人进入界内,越界者死。回迁无期,随身携带的银两也用尽,生活无着,出现了暴尸路边惨不忍睹的场面。

复乡

当时广东巡抚王来任,非常同情新安子民的悲惨遭遇,于康熙六年冒死上疏请求复界。他在《展界复乡疏》中写道:“沿海边民,惨被荼毒,或被戮而尸骸遍野,或被掳而骨肉分离,或被横征而典妻儿,颠连万状……臣请将原迁之界,急弛其禁,招徕迁民复业耕种与煎晒盐斤,将港内河撤去其椿,听民采捕……”。
然而,王来任很快被罢官,郁郁病死在广州广东广西总督卢兴祖也受牵连革职。随后,山东巡抚周有德升任两广总督,内国史院学士刘秉权广东巡抚,这两位官员也对迁海之策提出质疑,继续上疏朝廷,痛陈“迁界”之害。
康熙八年正月,清廷终于取消“迁界令”,准许居民回迁恢复原籍。同年七月,康熙皇帝下诏恢复新安县。至此,长达8年的北迁浩劫,终告一段落。

建祠感恩

乡民为感谢王巡抚大恩,好几个地方立祠祀奉,名“巡抚祠”。
香港一带,受害最深,村民对王巡抚和周总督最为感恩。因此,由“新界五大家族”,即上水廖万石堂及廖允升堂、粉岭彭氏大德堂、龙跃头邓萃云堂、大埔头邓众兴堂、太亨文公众堂、河上乡金钱燕岗侯氏家族,及新田文享裕堂等共同筹款建起“巡抚祠”。
后来因同奉祀周有德与王来任二公,改称“报德祠”。香港石湖圩所设“巡抚街”一直保留其名。上水石湖圩的香港廖氏太平清醮,还见过“巡抚祠”和当地巡游行香队伍中抬着王周公神像巡游呢。可见,新安人民知恩图报的传统,自古传承不断。[2]

额匾由来

报德祠大门额匾的“报德祠”三大字乃时任两广参知的唻琼州洎文昌进头樤士邢祚昌所题,匾下两旁楹联则由清代著名学者、诗人,金石家俞樾撰写,仪门上的“明皇恩报德”告诉我们此为皇帝诰封之物。祠庙内还有“武德阁”、“洪圣殿”、“颖川堂”等殿堂,摆放着多尊神像和佛像。祠庙内的灰雕、木雕、石雕、壁画以及屋檐上刻有各种图案和文字等,体现了它浓厚的多种宗教色彩。历代不少名人曾游览过报德祠,祠庙里保留的宋咸淳进士李肖龙的《帽峰夏云》,广州听雨轩“五才子”于元末书写的《浪湖春水》、《石潭渔钓》等诗句,增添了它源远流长的古韵人文。 [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