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性
夜行性(英語:nocturnality),是一種動物行為,形容這些生物會於日間休息,卻在晚間活躍,正好與我們所熟悉的日行性行為相反。也有介乎兩者之間,於黃昏時期出沒的生活習性。晝伏夜出的習性是一種生態位分化的表現,不過並不以資源的多寡來決定,而是根據時間本身。另外夜行性也可看成是一種避敵(Crypsis)行為,避過有較多獵食者活躍的時間,從而減少被捕獵的機會。
避開日間猛烈的陽光也可以是生物選擇夜行性的一大因素,特別是在沙漠生活的生物,就會為了減少散失身體的水分而選擇於晚間活動。夜行性也有助生物適應較好的滲透調節。
不少物種一般於日間活動,但在特別的季節或活動時則展現出夜行性。例如不少海鳥及海龜會在繁殖季節時,於晚間到達繁殖場所,以減少它們及子女們被捕獵的機會。
夜行性動物之所以會在夜晚出沒,無非是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那些食植性動物夜晚覓食,就是為了避開晝行性食肉動物,但是食肉動物為了生存,部分也慢慢進化為夜行性動物,還有部分夜行性動物是為了躲避白天的炎熱環境。總而言之,一切都是為了生存而進化。
目錄
夜行性動物特徵
夜行性動物常展現出發達的聽覺及嗅覺系統,並有特別用以適應晚間活動時,低光環境下的特別視覺系統。一些動物如貓等,擁有同時適應日間或晚間活動光照度差異大的眼睛[1],因此日間與晚間時間均可活動;但嬰猴科或蝙蝠等則受限於視覺系統而只能於晚間活動。
典型夜行性動物
貓頭鷹
貓頭鷹常常出現在月黑風高的大山中,是鬼故事中的最佳配角。夜色是貓頭鷹最好的保護色,它的眼睛中的視覺神經跟大部分鳥不一樣,貓頭鷹的視覺神經都是以杆狀為主,而其他鳥兒以錐狀為主,杆狀視覺神經是夜視神經,而錐狀視覺神經則相反[2]。
加上貓頭鷹的主要食物田鼠多為夜間出現,在夜間田鼠在貓頭鷹前無處遁形。然而在白天貓頭鷹都在樹洞中睡覺,白天的光線對貓頭鷹來說太強太刺眼了。
花豹
豹子是大型貓科動物中的代表,粗壯有力的四肢,高達好幾百磅的咬合力,都宣告着它是這邊森林中最頂尖的獵食者。
豹子並不是白天不捕獵,而是在夜晚的捕獵更加頻繁。因為它的食物大多數是夜晚活動,白天植食性動物躲避天敵,晚上出來吃草,而花豹也相應的跟隨這些獵物的腳部變成了夜行性動物。
昆蟲
大多數昆蟲都是夜行性的,因為白天的高溫對於脆弱的它們來說是致命的,所以昆蟲們都是等待太陽下山後出來活動,特別是傍晚十分達到了昆蟲們的活動的鼎盛時期。這個時間段不管是溫度還是濕度都十分適合它們繁衍與覓食。然而相應的捕獵者也會在這個時間段出動。
蛙
傍晚的時候是蛙類活動最頻繁的時候,因為這個時間點也是蟲子們最活躍的時間。我們常常在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聽到稻田中的青蛙叫,這個時候的青蛙不僅僅是在尋找配偶,更是在捕食稻田中的各類害蟲。
刺蝟
刺蝟主要以昆蟲為食,偶爾會進食一些水果,之所以以昆蟲為食,是因為昆蟲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能夠幫助刺蝟快速成長,尤其是哺乳期的母刺蝟,更是需要大量的進食高蛋白的昆蟲。而昆蟲大多是夜晚出現,所以刺蝟相應的就變成了夜行性動物。
視頻
夜行性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貓咪眼睛的奧妙——為什麼夜間貓咪眼睛會發光?,波奇網,2015-5-4
- ↑ 動物視覺和人有何不一樣?貓頭鷹是「夜視儀」,青蛙是「偵查器」,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