怙恶不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怙恶不悛 |
hù è bù quān |
近义词 :死不改悔 反义词 :痛改前非 出 处 :《左传·隐公六年》 体 裁 :成语 释 义 :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
怙恶不悛,汉语成语,怙:坚持。悛:悔改。读音是hù è bù quān,意为坚持作恶,不肯悔改。[1]
成语辨析
【反义词】翻然悔悟、痛改前非、改过自新,洗心革面,从善如流,闻过则喜[2]
读音注意: 怙,不能读作“ɡū”;也不能读作“ɡǔ”;恶,不能读作“ě”或“wù”;悛,不能读作“jùn”。
写法注意: 怙,不能写作“ 枯”或“估”;悛,不能写作“俊”。
成语用法
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3]
示例
若授以远方牧民之官,其或怙恶不悛,恃远肆毒,小民罹殃,卒莫上诉。 ◎《宋史·王化基传》 [4]
郑观应 《盛世危言·公法》:“各国同声其罪,视其悔祸之迟速,援赔偿兵费例,罚鍰以分劳各国。若必怙恶不悛,然后共灭其国。”
成语出处
《左传·隐公六年》:“往岁,郑伯请成于陈,陈侯不许。五父谏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陈侯曰:‘宋、卫实难,郑何能为。’遂不许。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
解析
公元前720年,郑庄公以与周王室发生战争而要求和陈国和好。陈桓公予以拒绝。执政大夫公子佗劝他,亲近贤人,和睦邻国,是国家的珍宝。您应该答应郑国的和好要求。陈桓公终未采纳。
左丘明评论这一事件说:“好事不可丢弃,坏事不能使之滋长,这就是说的陈桓公啊!”他“长恶不悛”,结果会自取其害。公元前717年,郑庄公派兵攻打陈国,陈国吃了大败仗。
成语故事
西晋末年,中原再次出现混乱,一些少数民族在北方建立起独立的政权,史称16国时期。前赵的国君刘曜,本为匈奴族,他依仗武力夺取了后汉刘渊建立的政权,建都长安,威震一时。
和刘曜同时的另一位武将石勒原是羯族人,从小做商贩。后来,石勒投奔刘渊从军,立下战功,被封为大将。石勒对刘曜的篡权很不满,伺机灭掉刘曜取而代之。石勒经过多次与刘曜交战,使刘曜的军事实力日渐削弱。于是,刘曜对石勒改换收买拉扰的策略,派心腹郭汜为使者,前去封石勒为太宰,领大将军衔,进爵赵王,领二十部,出入乘金银车,驾云马,冕带十二旒,夫人封王后。石勒答应下来,为了表示谢意,他特派王修等人为大使前往刘曜处拜谢。
刘曜手下有个叫曹平的谋士,原是石勒的舍人。他告诫刘曜说:“石勒派王修等人前来,外表上是来答谢,实际上是要观察各郡的虚实,以便伺机发起攻战。”刘曜听后大怒,待郭汜等回来,立即将来使王修斩首,并下令撤销了对石勒的封授。石勒听后怒不可遏,下令灭了曹平的三族,以后召集大臣说:“我们派出使者本是为了修好如初,并无他意,但刘曜却‘长恶不悛’,反而杀害了表示诚意的使者。这实在是做恶多端,不可饶恕!所以,我决定自取赵地自立为王。”
于是,石勒设了太医、尚方、御府诸令,并专门修了正阳门,正式称起王来。公元318年,石勒杀了刘曜,建立起后赵政权。
“长恶不悛”,后引申为“怙恶不悛”,用以比喻作恶多端而不悔改的人。
外文翻译
英语 remain impenitent ;be steeped in evil and refuse to repent ;irreclaimable ;persist in evil and not to repent
to keep doing evil without a sense of repentance (idiom)
stick to one's wickedness and refuse to reform
日语翻译: 〈成〉悪い事をし続けて悔い改めようとしない.
其他翻译: <德语>ohne reue und unverbesserlich
参考文献
- ↑ 怙恶不悛 .汉典[引用日期2019-11-27]
- ↑ 怙恶不悛的解释_汉语词典_词典网 坚持作恶,不肯改悔。语本《左传·隐公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宋史·王化基传》:“若授以远方牧民之官,其或怙恶不悛,恃远肆毒,小民罹殃,卒...
- ↑ 怙恶不悛介绍_历史典故_词典网 怙恶不悛历史词典解释:原作“长恶不悛”。形容一贯作恶,不肯悔改。公元前720年,郑庄公以与周王室发生战争而要求和陈国和好。陈桓公予以拒绝。执政大夫公子佗劝...
- ↑ 怙恶不悛的出处及用法 - 成语词典 - 词典网 成语怙恶不悛的解释,怙:依靠,依仗;悛:改过,悔改。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若授以远方牧民之官,其或怙恶不悛,恃远肆毒,小民罹殃,卒莫上诉。 出处: 《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