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地理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舊唐書·地理志 |
作品名稱;舊唐書地理志 作者;署名後晉劉昫等撰,實為後晉趙瑩主持編修 創作年代;後晉 作品出處;《舊唐書》 文學體裁;紀傳體 |
舊唐書·地理志,《舊唐志》的編纂有兩方式:志首為總序;後為十道郡國。前者首概述開闢以來歷代地理沿革,後者述唐代貞觀、開元、至德、上元歷朝行政區劃和軍事區劃(節度使、觀察使、經略使、守捉)置皮改易,最後以幅員最盛時之天寶十一年(752)的唐代版圖為據,概述唐王國四至。《舊唐書·經籍志》經部著錄《春秋左氏傳條例》20卷,列於春秋條例類之首,題劉歆撰。此前,《隋書·經籍志》亦著錄《春秋左氏傳條例》一書,列於春秋條例類晉梁人著述之間,然為25卷,且不題作者。此後,各史藝文志、公私書目及《日本國見在書目錄》均不見著錄。[1]
核心內容
兩唐志的體裁均同沿革地理。
以開元二十八年(740)戶部計帳為淮,記載府、州、縣、戶、口、田畝數。後者就全國十道郡國,以遁為軋以府州為目,以縣為子目。每府州前有小民筒陳本府州及所轄縣的沿革和所領縣、戶、口數,府州治所及所處與京師之方位、里程。每縣下系以沿革、歷屬府州,少數縣敘及縣名來歷。
全志分地理一、二、三、四卷。
地理一:總序、關內道、河南道。
地理二:河東道、河北道、出南道。
地理三:淮南道、江南道、嚨右道.
舊唐志地理志分成3部分:志第十八 地理一、地理二、地理三、地理四。
志第十八
地理一(上)
王者司牧黎元,方制天下。列井田而底職貢,分縣道以控華夷。雖《皇墳》、《帝典》之殊塗,《禹貢》、《周官》之異制,其於建侯胙土 ,頒瑞剖符,外湊百蠻,內親九牧,古之元首,咸有意焉。然子弟受封,周室竟貽於衰削;郡縣為理,秦人不免於敗亡。蓋德業有淺深,制置無工拙。殷、周未為得,秦、漢未為非。摭實而言,在哲後守成而已。謹詳前代隆平之時,校今日耗登之數,存諸戶籍,以志休期。
昔秦並天下,裂地為四十九郡,郡置守尉,以御史監之。其地西臨洮,而北沙漠 ,東縈南帶,皆際海濱。漢興,以秦郡稍大,析置郡國。武帝斥越攘胡,土宇彌廣。哀、平之季,凡郡國百有三,縣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國二百四十一,而諸郡置十三部刺史分統之。謂司隸、並、荊、兗、豫、揚、冀、青、徐、益、交、涼、幽等十三州。漢地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萬二千三百六十八里。後漢郡國,百有五,縣道侯國千一百八十六。亦如西京之制,置十三州刺史以充郡守。其地廣袤,亦如前制。
曹魏之時,三分鼎峙,淮、漢之間,鞠為斗壤。洎太康混一,尋陷胡戎。南北分爭 ,何暇疆理?三百年間,廢置不一。及隋氏平陳,寰區一統。大業三年,改州為郡,亦如漢制,置司隸、刺史,以糾郡守。大凡隋簿,郡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七千五百三十六,口四千六百一萬九千九百五十六。其地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東、南皆際大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隋氏之極盛也。及大業季年,群盜蜂起,郡縣淪陷,戶口減耗。高祖受命之初,改郡為州,太守並稱刺史。其緣邊鎮守及襟帶之地,置總管府,以統軍戎。至武德七年,改總管府為都督府。
自隋季喪亂,群盜初附,權置州郡,倍於開皇、大業之間,貞觀元年 ,悉令並省。始于山河形便,分為十道:一曰關內道,二曰河南道,三曰河東道,四曰河北道,五曰山南道,六曰隴右道,七曰淮南道,八曰江南道,九曰劍南道,十曰嶺南道。至十三年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縣一千五百五十一。至十四年平高昌,又增二州六縣。自北殄突厥頡利,西平高昌,北逾陰山,西抵大漠。其地東極海,西至焉耆,南盡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凡東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高宗時,平高麗、百濟,遼海已東,皆為州,俄而復叛,不入提封。景雲二年,分天下郡縣,置二十四都督府以統之。議者以權重不便,尋亦罷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