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慧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時慧寶 (著名演員) | |
---|---|
出生 |
1881年 北京 |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炳文、智儂 |
知名作品 |
《七擒孟獲》 《馬鞍山》 《魚腸劍》 《烏龍院》 《捉放曹》 |
司各特的內容簡介 . 畫家網 [2016-8-12]</ref> 時慧寶(1881—1943)
時慧寶,字炳文,號智儂。光緒七年生於北京,工老生,為孫(菊仙)派老生傳人,嗓音高亢清澈,聲洪酣暢,令聽者頗覺痛快,但其唱調高腔直少韻味。只重唱不重做不拘泥規範隨心所欲,時人稱其為「名士派」。曾與王鳳卿、余叔岩並稱「青年老生三傑」。
生平簡介
時慧寶,字炳文,號智儂。光緒七年生於北京,工老生,為孫(菊仙)派老生傳人,嗓音高亢清澈,聲洪酣暢,令聽者頗覺痛快,但其唱調高腔直少韻味。只重唱不重做不拘泥規範隨心所欲,時人稱其為「名士派」。曾與王風卿、余叔岩並稱「青年老生三傑」。曾與蓋叫天、常春恆、孟鴻茂、劉筱衡等合演《七擒孟獲》,時演孔明,蓋飾盂獲,並有劇照傳世。
時慧寶通詩文、能操琴、善書法,多方面加強藝術修養。曾從魏匏公學習書法,筆力遒勁,為梨園界書法家。曾為梨園公會所掛之匾先後寫過「永垂不朽」、「光被斯科」、「藝囿增光」、「梨園新館」、「藝界增榮」、「光藝囿榮」、「堅固團體」等匾。位於櫻桃斜街34號(今65號)的梨園新館大門外上方的「梨園永固」四字,亦為其書寫,至今仍存。他每演《戲迷傳》,必自拉自唱並當場書寫,為世人所稱。「九·一八事變」後,1934年11月時慧寶於天津北洋戲院演出此劇時,當場寫的竟是「毋忘東北」四個大字,劇場內頓時掌聲雷動,體現了他的愛國熱忱。
時慧寶溫文爾雅,為人謙虛友善,雖生活不寬裕,卻肯豪爽助人扶危濟困,極熱心於公益事業,深受劇界同人敬重,有「俠伶」之美譽。1943年2月28日(正月二十四日)因病逝世於宣南小川淀10號寓所,享年62歲。
藝術經歷
時慧寶(1881~1943),光緒七年(辛巳)即1881年出生於北京。著名京劇老生演員。字炳文,號智儂。其父為著名旦角演員時小福。時小福之四子。兄時實寶,為銅錘花臉演員。祖籍蘇州(一說江蘇邑縣人)。
時慧寶幼年聰慧過人。由汪桂芬的師兄劉桂慶開蒙學老生。9歲就在鷂兒胡同平濟會館登台,並曾向陳福盛、劉景然學戲,以後又拜楊隆壽、姚增祿為師學《探母》、《黃金台》等戲。兒時曾隨父與譚鑫培合演《汾河灣》。16歲嗓子倒倉埋首數年,至23歲(1903年)再度出山,日漸揚名,26歲時由其舅陪同往漢口掛頭牌,其長兄時炳奎為其操琴,從此紅遍大江南北。清末民初有孫派(孫菊仙)傳人之譽。
一生曾赴奉天(今瀋陽)、濟南、天津、開封、蘇州、杭州、南京、上海等地演出,但演出時間較早、較長的主要是京、津、滬三地。
在上海首次演出於老丹桂、天蟾舞台。應天蟾舞台經理許少卿之再三懇請,時先生才同意以演《七擒孟獲》為號召,一連數月,聲勢赫赫,是他最為得意之時。據史料載:1904年(甲辰),時慧寶在上海為陳去病、柳亞子、汪笑儂主編的《二十世紀大舞台》雜誌題寫了刊名,以此估計,時先生首次赴滬時間應在1904年以前。後來又隨朱琴心赴滬演出,但具體時間查不到。
時慧寶先生赴天津演出時間很早,據《戲曲志天津卷》記載:清末成班的林發社,先後演於茂林春舞台和東天仙茶園,時先生曾搭該班貼演《柴桑口》。
時慧寶先生在北京演出時間最長。據不完全統計,從1910至1932年的22年中,時慧寶在北京共演出35個劇目,其中演出場次較多的依次是:《硃砂痣》、《雪杯圓》、《上天台》、《雍涼關》、《馬鞍山》、《柴桑口》、《戲迷傳》等,這幾齣戲都是時先生的傑作。「九·一八」事變後,時慧寶1934年在天津演出《戲迷傳》,當場寫了「收復失地,還我東北」的大字,表現了他的愛國之心。1939年,在北京曾搭入荀慧生班和「五老班」演出。
1943年2月28日(農曆癸未年正月廿四日)晨病故於北京宣南小川淀10號寓所,終年62歲。
演出經歷
1921年4月,時慧寶曾赴滬,在天蟾舞台又貼演《七擒孟獲》。
民國18年(1929年),尚小雲先生赴滬演出,曾以重金相許邀時慧寶同行,因時身體欠佳,未能從行。
民國27年(1938年),時慧寶隨馬連良、張君秋赴滬演於黃金大戲院,時在貼演《戲迷傳》時,當場揮毫,金匾大字又重現於舞台,當時被譽為滬上一絕。以後居滬近一年,在黃金大戲院擔任基本演員,這也是他最後一次赴滬演出。
時慧寶先生在北京演出時間最長,清宣統二年(1910年)至民國6年(1917年),他搭入譚鑫培的春慶班及俞振亭所組的雙慶班演出,主要劇目有:《馬鞍山》、《魚腸劍》、《烏龍院》、《捉放曹》、《硃砂痣》等。
民國6年(1917年),名旦朱幼芬組班,演於中和園,營業不振。後邀入時慧寶、尚小雲、荀慧生、龔雲甫等人,於是每日滿堂。時先生當時嗓音高亢,較高慶奎盛時尤佳,以《戲迷傳》一劇紅遍梨園。
民國八年(1919年)至十年(1921年),搭入裕群社演出。
1919年5月20日、8月2日,在中和園分別以《戲迷傳》、《換子》為大軸演出。
1921年,與程硯秋合作演於華樂戲院(地點在前門外鮮魚口內,解放後稱大眾劇場,現已停業改作它用)。主要劇目有:《硃砂痣》、《法門寺》、《柴桑口》等。
1926-1928年,時搭入協慶社與尚小雲合作,主要演于吉祥和新明戲院,演出劇目有:《上天台》、《換子》、《鐵蓮花》等。
1927-1929年,搭入和勝社、協成社與朱琴心合作,主要演於華樂戲院。劇目有:《雍涼關》、《柳林會》(《雪杯圓》)、《柴桑口》、《桑園會》等。
1929-1932年,搭入春生社與荀慧生合作,主要演于吉祥和哈爾飛戲院(即西單劇場前身,現已拆除)。主要劇目有:《換子》、《金馬門》、《摔琴》、《雪杯圓》、《罵王朗》、《硃砂痣》、《七星燈》、《烏盆記》、《上天台》等。
據不完全統計,從1910-1932年的22年中,時慧寶在北京共演出35個劇目,其中演出場次較多的依次是:《硃砂痣》、《雪杯圓》、《上天台》、《雍涼關》、《馬鞍山》、《柴桑口》、《戲迷傳》等,這幾齣戲都是時先生的傑作。
1939年,在北京曾搭入荀慧生班和"五老班"演出。
1942年,經趙硯奎介紹加入張君秋所組的謙和社,時先生一生最後一次演出是與張君秋合演《三娘教子》。
人物評價
為京劇孫派(孫菊仙)老生傳人,與當時汪派(汪桂芬)鬚生王鳳卿、譚派(譚鑫培)鬚生余叔岩並稱清末民初「青年老生三傑」。
時慧寶尚精通書畫,通詩文,他從魏匏公習書法,運筆工秀,劇界可謂第一人也。
時慧寶平日生活清苦,樂於助人,因而深受劇界敬重。
藝術特色
時慧寶的藝術特色為嗓音高亮清澈,演唱酣暢痛快,但調高腔直而乏於韻味;動作形體雖學孫菊仙不重做派,然抬手投足隨心所欲並不拘泥於舞台規範又為所長,故被當時的劇評界稱為「名士派」。
代表劇目
其代表劇目有《逍遙津》、《金馬門》、《三娘教子》、《馬鞍山》、《鐵蓮花》、《法門寺》、《三顧茅廬》、《上天台》、《柴桑口》、《雍涼關》、《罵楊廣》等。
參考資料
- ↑ 京劇 上天台 時慧寶. 荔枝網 [2016-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