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孟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七擒孟獲,羽扇綸巾擁碧幢①,七擒妙策制蠻王。 至今溪洞傳威德②,為選高原立廟堂③。 【釋詞】 ①羽扇:鳥羽製成的扇子。綸(guan)巾:青絲帶做的頭巾。碧幢:綠色的車簾。此指代車。 ②溪洞:古代指今苗
【原文】
至今溪洞傳威德②,為選高原立廟堂③。
【釋詞】
①羽扇:鳥羽製成的扇子。綸(guan)巾:青絲帶做的頭巾。碧幢:綠色的車簾。此指代車。
②溪洞:古代指今苗族、侗族、壯族及其集聚地區。《古今小說·吳保安棄家贖友》:「群蠻今已喪膽,不乘此機掃清溪洞,更待何時?」
③高原:高而平曠之地。廟堂:諸葛亮南征,沿途多處建有武侯祠。舉一例,四川瀘縣忠山有武侯祠,宋·劉光祖有詩可證:「蜀人所聖祠遺像,蠻徼猶知問舊碑。」後祠毀,1982年從其遺址發掘出宋刻蜀漢文武石雕像一百二十餘尊。
三國詩詞《七擒孟獲》原文及賞析
【賞析】
諸葛亮七擒孟獲,終於使孟獲心悅誠服地請罪,並表示:「丞相天威,南人不復反矣!」戰事平息後,諸葛亮依舊令孟獲永為洞主。讓他們自治自理,實踐了「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從此,南中很快得到安定和發展。
小說用了五個章回的文字,不厭其煩地描寫七擒七縱孟獲,形象地再現了諸葛亮加之以威、待之以仁、示之以信的攻心方略。這就是:「羽扇綸巾擁碧幢,七擒妙策制蠻王。」
諸葛亮七擒七縱,總能棋高一着,始終穩操勝券。這並不是說孟獲是一介勇夫,容易降服。孟獲自我表白:「吾雖蠻人,頗知兵法。」其戰術靈活多變。有時布陣廝殺,正面出擊;有時裡應外合,乘夜劫營;有時採用詐降,就中取勝;有時憑藉天險,堅壁阻敵。其設謀頗能發揮地利特點,倚勢揚長。憑藉瀘水、瘴氣,以阻蜀兵進軍;利用毒泉、險路,欲使蜀軍不攻自破。其用兵善於借用武力,幾次集結兵力,招之即來。三縱後他差人「齎金珠寶貝,往八番九十三甸」,「借使牌刀獠丁軍健數十萬」,竟能「克日齊備,各隊人馬,雲堆霧擁,俱聽孟獲調用」。四縱後朵思大王傾心相助,戰死軍中。五縱後木鹿大王親率洞兵,驅使虎豹豺狼,毒蛇惡蠍,許以報仇。六縱後又有烏戈國國主兀突骨引三萬藤甲軍為其效命。可見,若不是遇到足智多謀、善於用兵的諸葛亮,談何「制蠻王」。
諸葛亮制敵方略,因勢改變,誘敵就範。如二擒後諸葛亮說:「吾今再放汝去,若何?」孟獲回答:「吾雖蠻人,頗知兵法;若丞相端的肯放吾回洞中,吾當率兵再決勝負。」於是諸葛亮故意同他「觀看諸營寨柵所屯糧草,所積軍器」,亮出破綻。「頗知兵法」的孟獲果然心生劫寨之念,對其弟孟優說:「如今諸葛亮之虛實,吾已盡知,汝可去如此如此。」孟獲這次借詐降準備裡應外合,結果正中諸葛亮事先設下的圈套,第三次被擒。又如七擒中,孟獲囑咐兀突骨:「諸葛亮多有巧計,只是埋伏」,「但見山谷之中,林木多處,切不可輕進。」而這次諸葛亮誘敵進入的,是光峭石壁的盤蛇谷,「兀突骨望見山上並無草木,料無埋伏,放心追殺」。結果又中諸葛亮火攻之計,那身穿油浸的藤甲,見火便着,藤甲軍被殺了個人仰馬翻。
諸葛亮通過「七擒七縱」,實施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策略思想。孟獲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首領,對蜀漢政權存有敵對心理,當他被擒後,諸葛亮問:「先帝待汝不薄,汝何敢背反?」孟獲回答:「兩川之地,皆是他人所占土地,汝主倚強奪之,自稱為帝。吾世居此處,汝等無禮,侵我土地:何為反耶?」這種仇視的心理和情緒,是他舉事叛亂的思想基礎,加之孟獲頗知兵法,自強自勝,剛勇剽悍,不懼死亡。因此,他雖屢戰屢敗,但心不服。而且幾次被擒,諸葛亮問「汝心服否」?孟獲都表示「若能再擒吾,吾方服也」。但當再一次被擒,又說了不算,像孩童般耍賴,並坦率直誠、無所避諱地道出不服的理由。諸葛亮正是抓住孟獲這性格特點,展開了攻心戰術,以兵威擒之,又以仁義縱之,反反覆覆,幾擒幾縱,消除了他的敵對心理和情緒,終於使他「垂淚言曰:『七擒七縱,自古未嘗有也。吾雖化外之人,頗知禮義,直如此無羞恥乎?』遂同兄弟妻子宗黨等人,皆匍匐跪於帳下,肉袒謝罪曰:『丞相天威,南人不復反矣!』」
「至今溪洞傳威德,為選高原立廟堂。」「和」與「撫」的政策,還表現為當諸葛亮平定南中大軍返程時,在少數民族區域裡,不設官吏,不留守兵,而讓他們自理自治。這對於開發邊疆,促進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團結是有積極進步作用的。後世在諸葛亮征南路經所在地,建有多處武侯祠,紀念諸葛亮。如四川瀘縣忠山、合江、大相嶺、寧遠府、以及貴州南明河等。寧遠府丞相祠的楹聯較有代表性:
籌筆在攻心 當年化洽賓幪 冠帶百蠻歸典屬
安邊曾叱馭 此日風清甌脫 雲霄萬古仰宗正
這顯示了諸葛亮「南撫夷越」民族政策的影響深遠,為歷代政治家和人民所稱頌和懷念。[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