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顧和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顧和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顧和,字君孝,侍中眾之族子也。和二歲喪父,總角便有清操,族叔榮雅重之,王導為揚州,辟從事。月旦當朝,未入,停車門外。周顗遇之,和方擇虱,夷然不動。和嘗詣導,導小極,對之疲睡。和欲叩會之,因謂同坐曰:「昔每聞族叔元公道葉贊中宗,保全江表。體小不安,令人喘息。」

導覺之,謂和曰:「卿珪璋特達,機警有鋒,不徒東南之美,實為海內之俊。」由是遂知名。既而導遣八部從事之部,和為下傳還,同時俱見,諸從事各言二千石官長得失,和獨無言。導問和:「卿何所聞?」答曰:「明公作輔,寧使網漏吞舟,何緣采聽風聞,以察察為政。」導咨嗟稱善。

初,中兴东迁,旧章多阙,而冕旒饰以翡翠珊瑚及杂珠等。和奏:“旧冕十有二旒,皆用玉珠,今用杂珠等,非礼。迁尚书仆射,以母老固辞,诏书敕喻,物听暮出朝还,其见优遇如此。顷之,母忧去职,居丧以孝闻。既练[注],卫将军褚裒上疏荐和,起为尚书令。

和謂所親曰:「古人或有釋其憂服以祗王命,蓋以才足干時,吾在常日猶不如人,況今中心荒亂,將何以補於萬分,」帝又下詔,和表疏十餘上,遂不起,服闋,然後視職。 時謝尚領宣城內史收涇令陳干殺之有司以尚違法糾黜詔原之和重奏曰尚先劾奸髒罪入甲戍赦聽自首減死而尚內挾小憾肆其威虐尚忝外屬,宥之有典,至於下吏,宜正刑辟。」尚,皇太后舅,故寢其奏。時江夏公衛崇並為庶母制服三年,和乃奏曰:』禮所以軌物成教,故有國家者莫不崇正明本、江夏公衛崇本由疏屬,復行重製,違冒禮度,肆其私情。若弗糾正,無以齊物。皆可下太常奪服。詔從之。永和七年,以疾篤辭位,其年卒,年六十四。 (節選自《晉書•頤和轉》) [注]練:是練祭的簡稱,出資《禮記•曾子問》,為古代親喪一周年的祭禮。

譯文

顧和,宇君孝,是侍中顧眾的同族兄弟之子。顧和兩歲時父親去世,童年就很有德操,同族之叔顧榮很器重他。王導主政揚州時,徵用顧和為從事。有一次,月初一應當上朝,還沒入宮,車停在門外。周顫過見他,顧和正在捉虱子。坦然不動。還有一次,顧和去見王導,王導正睏倦,說話間就睡着了。

顧和想把他弄醒,於是對同座的人說:「從前常聽同族裡的叔父元公說過王公協同輔位中宗,保全江南的事。王公身體有小不適,令人焦慮。」王導醒了。對顧和說:「你資質優異出眾,不僅是東南之關,實在是海內俊傑。」於是顧和就出名了。不久王導派八部從事到街署去,諸從事都議論官長的得失,只有顧和不說話。王導問顧和:「你聽到了什麼?」顧和回答說:「明公作為輔佐皇帝的大臣,為什麼要收集傳言,把嚴苛作為處理政務的原則呢?」王導讚嘆表揚了顧和。當初,晉朝中興,國都東遷,日的典章制度有許多缺失,皇冠上的被用翁翠珊瑚以及雜珠等裝飾。顧和奏道:「過去皇冠上有十二流,都用玉珠,現在用雜珠等,不合於禮制。」

於是改過來了。顧和遷任尚書僕射,以母親年老為由堅決推辭,皇帝下詔書告知他。特別允許他晚上去早上回來,他就是這樣受到優厚的待過。不久,因母親去世離職,服喪以孝聞名。練祭過後,衛將軍褚裒上疏推薦顧和,起任為尚書令。顧和對親近之人說:「古代有人脫去喪服去服從君命,大概是因為才幹足以處理時務。我在平常日子裡尚且不如別人,何況現在心中混亂,我用什麼來對事情有萬分之一的補益呢?」皇帝又下詔書,顧和十餘次上表疏,於是不出任職務,服喪期滿,然後才去處理職事。這時謝尚兼任宣城內史。拘捕涇縣縣令陳干並殺了他,主管官員認為謝尚違反制度要處罰黜免他,詔令卻寬恕他。

顧和再次上奏說:「謝尚先是被判了不法受賄罪,被准許自首免死。而謝尚心中有一點不滿意,就肆意呈威施處。謝尚身為外威,按規定可以寬恕,手下的官員,應當依法處置。」謝尚,是皇太后的舅舅,所以奏疏被擱置下來了。當時江夏公衛崇為庶母服喪三年,顧和就上奏道:「禮是用來規範事體促成教化的,所有當君王的無不崇尚正禮昭明根本。江夏公衛崇最近喪母,又在守孝時行重禮,違反禮度。放縱私情。如不糾正,就無法治理事物。可令太常讓他們都除去喪服。」詔書同意。永和七年,因病重辭職,當年去世,享年六十四歲。[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