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晉書·魏舒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晉書·魏舒傳出自於《晉書》,中國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記載的歷史上起三國時期司馬懿早年,下至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帝自立,以宋代晉。該書同時還以「載記」形式,記述了十六國政權的狀況。原有敘例、目錄各一卷,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後來敘例、目錄失傳,今存一百三十卷。 [1]

原文

魏舒,字陽元,任城樊人也。少孤,為外家寧氏所養。身長八尺二寸,姿望秀偉,飲酒石余,而遲鈍質樸,不為鄉親所重。性好騎射,著韋衣①。入山澤以漁獵為事唯太原王乂謂舒曰卿終當為台輔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饑寒吾當助卿營之常振其匱乏舒受而不辭。

年四十餘,郡上計掾察孝廉。宗黨以舒無學業,勸令不就,可為高耳。舒曰:「若試而不中,其負在我,安可虛竊不就之高以為己榮乎!」於是自課。百日習一經,因而對策升第。除澠池長,遷浚儀令,入為尚書郎。時欲沙汰郎官。非其才者罷之。舒曰:「吾即其人也。」襆被而出。同僚素無清論者咸有愧色,談者稱之。

累遷後將軍鍾毓長史,毓每與參佐射,舒常為畫籌②而已。後遇朋人不足,以舒滿數。毓初不知其善射。舒容範閒雅,發無不中,舉坐愕然,莫有敵者。毓嘆而謝曰:「吾之不足以盡卿才,有如此射矣,豈一事哉!」轉相國參軍,封劇陽子。府朝碎務,未嘗見是非;至於廢興大事,眾人莫能斷者,舒徐為籌之,多出眾議之表。文帝深器重之,每朝會坐罷,目送之曰:「魏舒堂堂,人之領袖也。」遷宜陽、滎陽二郡太守,甚有聲稱。征拜散騎常侍。出為冀州刺史,在州三年,以簡惠稱。入為侍中。武帝以舒清素,特賜絹百匹。遷尚書。

太康初,拜右僕射。舒與衛瓘、山濤、張華等以六合③混一,宜用古典封禪東嶽,前後累陳其事,帝謙讓不許。以舒為左僕射,領吏部。舒有威重德望,祿賜散之九族,家無餘財。以年老,每稱疾遜位。時論以為晉興以來,三公能辭榮善終者,未之有也。太熙元年薨,時年八十二,諡曰康。 (節選自《晉書•列傳第十一》) 注]①韋衣:用皮革做成的衣服,為卑賤之服。 ②畫籌:指用籌碼計算射箭的成績。 ③六合: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

譯文

魏舒,字陽元,是任城樊地人。年幼時父親死去,被外祖父寧氏家收養。身高八尺二寸,體形容貌秀美偉岸,能喝一石多酒,然而遲鈍質樸,不被鄉親們看重。生性喜好騎馬射箭,穿着韋衣,進入山中沼澤地,以捕魚打獵為業。只有太原王乂對魏舒說:「你最終將成為宰相,然而如今不能讓妻子兒女免去饑寒,我應當幫你經營生計。」時常賑濟魏舒生活上的不足,魏舒接受並不推辭。

他四十多歲時,郡中上計掾訪察孝廉。宗族人認為魏舒沒有學業,勸他別去赴試,可以此表現高潔。魏舒說:「如果赴試而考不中,那責任在我,怎能以不赴試竊取高潔的虛名來作為自己的榮耀呢!」於是自學功課。百天學習一部《經》,因而對答策問並考中。朝廷授他澠池長,又升遷任浚儀令,後入朝任尚書郎。當時要挑選淘汰郎官,不稱職的要罷免。魏舒說:「我就是該淘汰的人。」捲起被褥就走。一向沒有高論的同僚中人都面有愧色,談論此事的人稱道魏舒。

逐漸遷任後將軍鍾毓的長史,鍾毓經常和部下射箭,魏舒常常為他計算射箭成績而已。後來遇上友人不足,讓魏舒湊數。鍾毓起初不知魏舒善於射箭。鍾毓起初不知道他(魏舒)善於射箭。魏舒射姿優雅(容貌風範清閒優雅),射出的箭沒有不射中的,滿座之人(露出)驚訝的樣子,沒有人能與他匹敵(相當)。鍾毓感嘆着道歉說:「我沒有充分發揮你的才能,有如此好的射藝,難道僅限於射箭這一件事嗎!」魏舒轉任相國參軍,被封為劇陽子。在官府朝中細碎的事務上,未曾看出魏舒(治政)的好壞;至於關係到國家廢興的大事,眾人沒有能作出決斷的,魏舒慢慢籌劃它,往往超出眾議之外。文帝深深器重他,每逢朝會完畢,用目光送走他說:「魏舒容貌堂堂,是眾人的領袖。」遷任宜陽、滎陽兩郡太守,很有好名聲。征入朝中擔任散騎常侍。出任冀州刺史,在冀州三年,因簡明仁愛而有名聲。又入朝擔任侍中。武帝因為魏舒清廉樸素,特地賜他百匹絹。遷任尚書。

太康初年,官拜右僕射。魏舒與衛罐、山濤、張華等人認為天下統一,應按照古代典章在泰山封禪,前後多次陳述此事,皇帝謙讓不同意。任命魏舒為左僕射,兼管吏部。魏舒德高望重,俸祿賞賜分送給親屬,家中沒有多餘財物。因年老,常稱病辭職。當時的輿論認為晉朝建立以來,能夠辭掉榮耀有個良好結局的三公大臣,不曾有過別人。太熙元年去世,時年八十二歲,謐號康。 [2]

作者簡介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縣(今山東省淄博市)人。

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隋朝涇陽令房彥謙之子。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出身,授羽騎尉、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後,投靠秦王李世民後,積極出謀劃策,典管書記,選拔人才,成為秦王府得力謀士之一。在隨李世民征戰時,凡王府書檄,駐馬即成,言簡意盡,不需起草。唐武德四年曾被招為「十八學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封房玄齡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同時負責國史館,先後監修成《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去世後,諡號「文昭」,後配享太宗廟廷。

武德九年(626年),謀劃「玄武門之變」,隨同杜如晦等五人居於首功。執政期間,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處事果斷,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累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受封梁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贈太尉,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