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普利寺塔

普利寺塔位于中国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城内临泉路,是中国唯一保存的北宋方形密檐式仿木砖塔,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利寺始建于北朝,近代荒废,仅存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所建寺塔。普利寺塔为砖塔,平面方形,八层,高33米[1]

目录

寺塔简介

据普利寺建于北魏太武帝年间,距今已有1580年的历史。

唐朝时重修。北宋皇祐四年在寺内建舍利塔,因落在寺内而得名普利寺塔,明朝时曾经修葺此塔。

公元1110年夏,北宋赵佶皇帝北巡晋地时,路经临城,曾在普利寺内驻足停留,看着此处的山景秀色,一时高兴,命宰相蔡京书写“爽亭”二字刻于碑上。现普利寺已废,仅存普利寺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结构

此塔为砖结构楼阁式,平面方形,高33米,共8层。首层塔身南面辟门通塔心室,外壁各面略向内凹作弧状。各壁面砌千佛龛,每龛内浮雕坐佛一躯,一层塔身共有佛像1016尊。二层塔身坐于斗拱出挑的平座上,各面分别浮雕四尊罗汉像,转角处饰有力士。二层以上为密檐六层,各层檐下均有砖制斗拱

地理位置

临城县境北部北魏时为房子县,属中山国管辖;南部为赵郡管辖。房子县北面是赞皇,赞皇县北面是井陉县。井陉素有“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称,是通往晋地、出走燕、代古地的要冲,是历代兵家必争的关喉。当初后赵王朝、北魏帝国进犯邢襄,入侵中原时,临城古地就曾是他们南行的路线。

在临城这个南来北往的要津处修建寺庙,一方面是政治的考虑,由它作为北魏帝国倡导佛教的南下出口,以此标志为起点,由太行山东麓进入中原;另一方面是军事的考虑,北魏王朝以临城普利寺为联络南北方的支点或是说接力站,构建太行山东麓南北之间军事联接的通道;再一方面是佛教传播的考虑,出井陉西行北上,便是佛教圣地五台山,北魏太武帝继位之初,虽然重视佛教并对佛教的利用政策深思远虑,但国力和民情都非如愿,还达不到后来的北魏文帝重金建设五台山的盛举,但太武帝已经把临城的普利寺纳入了南北佛教传播联系的大布局。临城普利寺塔建于宋朝。首先反映了宋朝佛教文化复兴的趋势,宋朝前半期,是中国科技、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时期,佛教作为华夏文化中的一个基本内核,在宋代文化复兴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其次也顺应了宋朝对北方地区军事统治的要求,赵匡胤建立宋朝后,由他而始,经太宗、真宗直到1064年仁宗去世,在104年中,邢州、赵州冀州、贝州(现清河县)四地一直是宋朝与辽国打仗对峙的地带,为稳定民心,营造边屯地区祥和的气氛,宋朝在临城普利寺内建造高塔,政治、军事目的兼之。

史书记载

临城普利寺塔隐藏着佛教史上的重大秘密。史书记载:宋仁宗在临城普利寺内建造方塔,塔成后有异僧奉舍利入内[2]。古称“异僧”,多是西域“洋僧”,为佛教高僧,大宋王朝把如此重大的佛事活动交给一个“异僧”办理,想必这个“异僧”非同一般。

异僧所奉舍利,应当是唐武宗灭佛“法难”中被僧人们冒险转移、保护,归隐山野的极其珍贵的国宝级的舍利。从异僧奉送舍利入塔的时间安排上看,行踪十分神秘,塔建好了送舍利的异僧准时到了,时间上没有任何的空隙。这说明临城普利寺塔是专门为国宝级的“舍利”而建的。

该塔坐北向南,塔的基层砖墙上刻有974个小佛像,内壁四周砖刻佛像40个,故又名千佛塔、万佛塔。塔内有井,井内葬有志云异僧佛牙舍利,故又称舍利塔。塔居城北岗南,依坡就岗,塔基为高10米、南北长28米、东西宽23米的石砌方台。塔身呈正方形,砖砌而成,高33米,九级八檐,大型飞檐斗拱,顶端有金属塔刹,每层四角原均有玲珑铁钟一挂,晚风徐徐,叮当悠远,“普利晚钟”为临城八景之一。

临城是山城,整个县城依偎在太行山的臂膀里,俯视着东部的整个平原。普利寺塔位于城的高处。每当入夜,塔上的灯光在数十里外就可见,故有“夜观塔灯晨闻钟”一说。

视频

普利寺塔 相关视频

临城普利寺塔
燕赵古塔第四集 临城普利寺塔(一)

参考文献

  1. 临城普利寺塔探秘,华夏经纬 , 2010-12-17
  2. 河北普利寺塔 北宋密檐式仿木砖塔孤例,古建中国,2018-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