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景福宮 (韓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景福宮
圖片來自a.ksd-i.com

景福宮(韓語:경복궁/景福宮 Gyeongbokgung),名稱的由來是取自中國《詩經·大雅·既醉》:「旣醉以酒,旣飽以德,君子萬年,介爾景福」。因位於漢陽城(今首爾)北半部中心偏西的位置,北為北嶽山,故也叫「北闕」。建於1394年,是朝鮮王朝的正宮,也是朝鮮五大宮闕中規模最大的。

歷史沿革

初建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朝鮮王朝太祖李成桂開京命令設立「新都宮闕造成都監」,命鄭道傳、沈德符、金溱、李恬、李稷、權仲和等人監督修建漢陽宮殿。

風水或禮制

新宮選址時,國師無學大師風水角度考慮,主張以漢陽西邊的仁王山為主山,宮殿座西向東;鄭道傳等人從禮制的角度考慮,主張以漢陽北邊的北嶽山為主山,宮殿座北朝南。太祖最終選擇了鄭道傳的意見。但是北嶽山並不在正北方向,因此景福宮採取了壬座丙向(座北偏西)的方位。景福宮所在的位置原有高麗肅宗修建的宮殿,忠肅王時加以擴建。至朝鮮國開國,李成桂下令在高麗故宮遺蹟的基礎上加以擴建,並興建新的建築。

定宮名為景福宮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九月初步竣工,命名為「宮城」,有建築500多棟。當年十月,命判三司事鄭道傳為新宮命名。定宮名為景福宮,午門為正門(後改名光化門),周圍宮牆1813步(1步=古6尺,即約2500m)。

第一次王子之亂

太祖末年,朝鮮發生第一次王子之亂,王都又移回開京,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以高麗舊宮壽昌宮為正宮。太宗即位後,關於首都選址展開了激烈爭論。最後用占卜方法決定還都漢陽。此後約兩百年間,景福宮作為朝鮮王朝的正宮使用。

1553年(嘉靖32年)九月十四日丁巳,景福宮發生大火,歷代珍寶、書籍、大王大妃誥命、服飾文物全被燒毀,明宗、王妃沈氏與大王大妃(文定王后)尹氏移居昌德宮。

1592年萬曆朝鮮戰爭爆發,4月28日忠州失守,宣祖國王於4月30日倉促出宮,星夜兼程逃往西北。當天漢城城中亂民大起,並在景福宮、昌德宮、昌慶宮中舉火,將歷代寶玩以及文武樓、弘文館所藏書籍、春秋館所藏曆代實錄、《承政院日記》、以及前朝文獻史稿「燒盡無遺」。

萬曆朝鮮戰爭結束後,朝鮮王室返回漢城,以成宗之兄月山大君府邸為臨時行宮,改名慶運宮。因景福宮內殿宇繁多,工程浩大,而朝鮮王朝經過兩次侵略戰爭之後經濟殘破,無力修復景福宮,只好將原來作為離宮的昌德宮當作正宮使用,景福宮從此被閒置約兩百七十年。

高宗時期的復建

1865年,為提升由旁系入繼王位的高宗聲望,重振王室威嚴,高宗的父親興宣大院君下令復建景福宮。復建完畢的新景福宮占地12.6萬坪(57.75公頃),共由509棟建築組成,共有房屋6808間。1868年,朝鮮王朝正宮由昌德宮轉移至此。

在重建景福宮的同時,光化門外六曹街北端的議政府舊址也得以重新修復。此舉被認為是大院君廓清朝鮮王朝末期外戚勢道政治、恢復昔日官職的措施。

高宗十年(1873年)十一月五日,大院君下野,高宗親政。然而十二月十日在大王大妃趙氏居住的景福宮純熙堂發生火藥爆炸事件,燒毀內殿、殿門、行廊400餘間。大院君涉嫌主使這次爆炸。之後高宗奉大王大妃遷往昌德宮居住。高宗十三年(1876年)十一月四日,景福宮交泰殿又發生火災,燒毀830多間房屋。儲存於內殿中的朝鮮國王玉璽、王世子玉印、歷代大妃的玉寶和玉冊、以及朝鮮王朝歷代先王的御筆和遺物全部燒毀。

春生門事件

中日戰爭之後,閔妃主張以俄國勢力來牽制和抗衡日本,遭到日本方面的敵視。而導至了史稱的乙未事件。此後高宗成為親日派總理大臣金弘集控制下的傀儡,被日本守備隊軟禁起來。當年11月27日,高宗的親衛勢力曾計劃從春生門和北牆門進入景福宮,將高宗護送至慶運宮附近貞洞地區的美國公使館避難,然而計劃泄露,參與者們受到處罰,史稱「春生門事件」。[1]

「春生門事件」失敗後,高宗擔心日本人會毒殺自己,在後宮嚴貴人、內侍姜錫鎬等人的策劃下,高宗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896年2月11日),高宗與世子逃到俄羅斯公使館,王室從此再也沒有回到景福宮居住。1897年,正宮移到慶運宮。1907年由於純宗的即位,正宮轉移到昌德宮

復原工程

韓國獨立後,開始了景福宮的重建工作。光化門1968年在總督府前面重建(原先被移到今天國立民俗博物館的地方)。朝鮮總督府在1995年開始拆除,1996年拆除完畢。光化門從2006年開始進入整修,往南移動14.5公尺到100年前的舊址,2010年完成重建。日帝強佔時期拆毀的資善堂、乾清宮、泰元宮等宮殿也被修復重建。

參考文獻

  1. 春生門事件是甚麼,sheridanrogers.com,2018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