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曲沃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是流行于山西省曲沃县一带的传统戏剧,属于皮影戏腔调,因其主要特色乐器为小铜碗而得名,又因其领奏乐器月琴旧称“阮咸”,故也被称为“阮儿腔”。一说叫“湾儿腔”,以产生流行于黄河湾处而称谓。2006年,曲沃碗碗腔成功申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录

简介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碗碗腔原是陕西东部华阴、大荔一带皮影戏[1]的唱腔。旧称“时腔”,老艺人认为曲沃碗碗腔是由在陕西经商的商人引入,当地人喜欢并效仿,遂得以流传;也有老艺人说是清同治、光绪年间陕西东部朝邑、大荔一带逃荒至晋南的皮影艺人在曲沃演出时,当地人爱而效之,遂得以在曲沃及周边新绛、闻喜、翼城、襄汾流传。

1960年以前,曲沃碗碗腔还是皮影戏,以后逐渐过渡到由演员扮演角色表演,把碗碗腔搬上大戏舞台而成为一个新鲜剧种,并受群众欢迎。其衍变过程是:1958年,曲沃、襄汾、新绛三县,合并成立候马市,将当时曲沃县、新绛县境内的三个皮影戏班,合并改组成“候马市皮影剧团”。恰逢省委宣传部黄志刚部长到候马考察,观看了皮影演出后,感到碗碗腔曲调优美,表现力强,但受皮影限制,不能充分发挥戏曲各个行当的特长,于是提出可以成立由演员登台演出的碗碗腔剧团。当即经候马市党政领导研究决定,于1960年首先成立了候马市碗碗腔戏曲学校,招生79名,聘请唱腔、武功、音乐教师和琴师,进行训练。三个月后,排练了《红灯记》中的一折戏,参加了候马夏季文艺会演,受到观众称赞,并获得演出奖。同年八月,候马市蒲剧文工团和戏校正式合并,成立了“候马市碗碗腔剧团”。1971年,候马市撤销,碗碗腔剧团划归曲沃县,剧团又改名为“曲沃县碗碗腔剧团”。

曲沃碗碗腔最盛时期曾经一年演出320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电影、电视等娱乐形式的普及、观众需求转移等因素的影响,和其他地方戏一样,碗碗腔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衰落。上世纪80年代后期跌到低谷,演出少,演员发不了工资,纷纷改行。上世纪90年代后期情况才稍有好转,演出以承担政府的活动为主。

2006年,曲沃碗碗腔成功申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曲沃县晋韵碗碗腔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获得曲沃碗碗腔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视频

曲沃碗碗腔 相关视频

曲沃碗碗腔《五花马》
曲沃碗碗腔《打金枝》

参考文献

  1. 皮影戏 ,中国政府网,2017-07-17
  2.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11-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