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服气 |
服气 又称"食气","行气"。指呼吸吐纳锻炼。以呼吸为主。语见稽康《养生论》:"呼吸吐纳,服气养身。"就是说在呼吸吐纳中吸纳 天地精炁,叫做服气,可以此行气炼养身体。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服气 [1]
拼音 fú qì
注音 ㄈㄨˊ ㄑㄧˋ
记载 晋书·隐逸传·张忠
基本资料
词目:服气
拼音:fú qì
注音:ㄈㄨˊ ㄑㄧˋ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服气、胎息理论,到唐代几乎都集中于"服气"这个概念之下。所谓"服气",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吐纳、导引之类用鼻、口进行的呼吸运动,而是所谓服食"内气"、"元气"。唐代此类著作中与哲学有关的是:《洞玄灵宝玄门大义》、《太上九要心印妙经》、《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等。
外丹术把服食丹药说成其中有充足的元气,是向服气、胎息之类的内修术中吸取理论。同样,上述服气著作也从外丹术中吸取理论。它们说,服气,是要吸收气的性质,使自己也化为气:
服光化为光,服六气化为六气,游乎十方。服元气化为元气,与天地合体。服胎气返为婴儿,与道混合为一也。(《洞玄灵宝玄门大义》)
我们在文艺作品中看到的神仙、妖怪,紧急时候都会化成一道金光,或者化为一道烟溜走,其理论根据就在这里。
服气理论中,司马承祯的《服气精义论》独树一帜。它反对模仿婴儿的胎息,认为这样"抑塞口鼻"、"畜损内脏",主张"安神静虑"、自然呼吸。《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中,也有类似的文字。
值得注意的还有吴筠文集中有《服气》一篇,揭露服气者"不逾十年五年,身已亡矣"。同时他也抨击其他内修术,认为这些内修术只能促使人早死。
服气理论在唐代也盛行一时,同时也遭受了巨大的失败 。
引证解释
1、吐纳。道家养生延年之术
①《晋书·隐逸传·张忠》:"恬静寡欲,清虚服气,餐芝饵石,修导养之法。"
②唐 白居易 《赠王山人》诗:" 玉芝观 里 王居士 ,服气飡霞善养身。"
③《西游记》第十七回:"想是那个妖精,传他些甚么服气的小法儿,故有此寿。"
2、甘心信服
①《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匡大 又不服气,红着眼,向那人乱叫。"
②老舍 《四世同堂》三五:"他不服气!人都是人,谁也不应当教谁矮了一截,在地上跪着!"
③李准 《李双双小传》八:"这一回 喜旺 服气了,他想着:'真没料到,这红薯里边也还有这么大学问。'"
④《晋书·张忠传》:"忠于泰山,恬淡自守,清虚服气。"
⑤《淮南子·坠形训》:"食气者,神明而寿。"
⑥《论衡·道虚论》:"食气者,寿而不死,虽不谷饱,亦以气盈。"说明行食气功法,要在心情平静,环境安逸的情况下去做,炼此功法可以长寿成仙。《正一修真略仪》曰:"修行之要,在于服气。若五行大全,则神真咸备。"道教素重服气法,种类方法繁多,《道藏》中收录有《服气经》、《服气口诀》、《服气精义论》等,均介绍道教服气功法。
3、服气气功术语
即以调息行气为主的一类气功功法,又称为"食气"。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整理小组即定名有《却谷食气》篇,其中有"食(气)者为(日句)炊,则以始卧与始兴"的记述。又《晋书·张忠传》:"恬静寡欲,清虚服气,餐芝饵石,修导养之法。"服气功法可包括调气、淘气、咽气、行气、散气、委气、炼气、闭气等环节,又有导引、按摩、咽津等辅助手段。通过服气,既可养生却老,又可作为辟谷的配合方法。服气在六朝隋唐时颇为盛行,其后渐见衰减。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