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朱和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朱和平,男,1952年10月出生,四川仪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空军少将军衔,中国预警与电子战专家,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司令朱德元帅的孙子。

曾获多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三次荣立三等功[1],撰写多部军事学术专论。在他的参与下,中国军用电子技术,特别是雷达装备、预警机技术赶上世界先进水准。

人物经历

参军,是朱和平小时候的梦想。他中学毕业时正处在“十年动乱”的年代,朱德元帅被林彪、江青集团诬陷为一贯反对毛主席的“老军阀”、“黑司令”。受爷爷〃问题〃的牵连,朱和平与军营无缘,进一家工厂当了工人。

1969年,朱和平初中毕业。当时的毕业生除了下乡就是当兵,而当兵一直是朱和平的理想。于是,他跟陈方等人一起去报名。陈方因为眼睛近视,体检不合格。但通过体检的朱和平也没有被录取,原因是“你家老爷子是黑司令,部队哪敢要啊”。

没有当上兵,就做好了下乡的准备。中央却临时出台了相关政策,由于年龄小,68届毕业生不安排下乡。“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大部分是领导子女中年龄最小的。”朱和平分析这可能是该政策出台的一方面原因。

朱和平被安排到了首钢集团的北京带钢厂当学徒工,那是一个专门生产发条之类带钢产品的工厂。在文革期间,整个工厂基本处于停工状态,已有5、6年没有招过工人了。

1969年4月,中共九大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加强了林彪、江青等人在中央的地位。不过,中央政治局还是保留了朱德、董必武刘伯承陈毅等几位老一辈革命家。九大后,随着该打倒的都已被打倒,文革的浪潮渐趋平静,有的地方已经开始复工、复课。

但是,1970年8月的庐山会议中,林彪、江青集团因分赃不均起了纷争。这被毛泽东看在了眼里,想到制衡这两种力量必须依靠那些遭受攻击的老革命家。

一天,朱和平突然收到了奶奶康克清的来信,称他们已回京。此前,朱老总和夫人被安排到广东从化,并被限制了行动范围。这次回京后,他们被安排到了万寿路的“新六所”,离开了中南海

随着家庭政治境遇的好转,朱和平又想去当兵了,因为这时的家里就差自己不是军人。哥哥和妹妹都已经参军去了部队,而自己是个钢厂工人,当兵的强烈愿望促使朱和平去央求爷爷帮忙。

但朱德不同意。他认为,在和平年代需要的是知识文化,朱和平还应该去上学,在“冶金钢铁这方面发展,将来上钢铁学院之类的高等院校”。朱德很重视国家的重工业,“首钢他就去了好几十次。”朱和平说。

“爷爷不同意,我只有靠自己了。”朱和平说,当兵是自己报名的,跟其他普通战士一样,是被选拔出来的。

1970年12月的一天,朱和平终于收到了北京市宣武区武装部的“同意入伍”通知书,这让他兴奋不已。回到家后,他兴高采烈地拿出通知书给爷爷看,却发现这位曾经的三军总司令脸上竟流露出一丝失落。

朱和平很纳闷,爷爷为什么三番五次地否定我入伍的想法?况且,这次我是自己报的名,又没有利用任何关系。

自1953年6月起,8个月大的朱和平被抱进中南海后,就一直与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相伴二老生活了近40年。这其中,他不时会碰到纳闷儿的事儿,但正是这些“纳闷儿”的事让他从爷爷、奶奶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甚至包括自己的人生规划。

爷爷远见

1973年,朱和平在部队提干。按照原来的老路子,他可以先去初级指挥学院学习两年,回来再锻炼,再去中级指挥学院学习两年,再回到部队升职锻炼,如此反复。

“当时就想先到宣化炮院学习两年。”没想到爷爷表示反对,认为他应该到地方院校学习自然科学,然后再到部队学指挥,原因是将来的战争肯定是高科技战争,而当时的部队院校还不能培养这样的人才。“他在当时就有这样的远见啊!”朱和平感叹道。

1976年,爷爷去世后,朱和平参加了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招收最后一批工农兵大学生的考试。“主要是部队推荐和文化考试。”朱和平在部队期间,已经学完了三年的高中课程,他很容易就考上了。

虽然上学时年龄已经有些偏大,不过,大学校园里的见闻让他看到了中国与国外的差距。很幸运,粉碎“四人帮”后,教育被提上了重要的议程。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弃用了文革工农兵大学生的学校自编小册子。开始恢复文革前教材的使用,如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等自然学科。

那个年代的朱和平崇拜的是朱可夫、古德里安等机械化指挥官,结果被分到了无线电工程系。毕业后,到部队当了技师,接着任参谋、处长等职[2]

视频

朱和平 相关视频

朱德嫡孙朱和平专访
朱德之孙朱和平谈“人民军队的创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