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游戏 |
中文名称;李友梅 别名;号竹三 国籍; 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08年 逝世日期;1937年 毕业院校;黄埔军校 职业;军人 出生地;广东五华县 信仰;三民主义 |
李友梅(1908~1937),号竹三,广东五华县横陂镇锡坑老楼村人。少年丧父母,靠胞兄抚养。端本学校毕业后,为谋求生活,出走广州,在国民革命军李龙章部下供职。
1926年10月,他在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毕业后被派往北伐前线。曾参加第二次东征和北伐,历任国民党军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旅第四团上校团长。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当局电令第一师于8月26日,由徐州调防上海,参加罗店、宝山战斗。在日军出动海陆空三军联合猛攻下,李友梅率领该团血战半个月,英勇杀敌,使国家寸土不丢。后日军一再增兵围击,他在9月19日晚的激战中,不幸中弹壮烈殉国。牺牲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军1师2旅4团团长。[1]
国民政府追授他为陆军少将,蒋介石、林森、吴铁城分赠"气壮山河"、"忠灵不泯"、"永怀国殇"旌匾。同时建"李友梅纪念亭"于乡。今亭已拆,石刻旌匾仍存。
1987年9月,广东省人民政府追认李友梅为革命烈士。
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人物简介
李友梅,男,号竹三, 广东五华县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参加了东征和北伐。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一军一师四团团长。民国26年(1937)"八·一三"淞沪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步步进迫,企图占领上海。国民政府当局电令陆军第一师于8月26日由徐州经无锡往上海,增援宝山战线。时李友梅为一师第四团团长,随师参战。28日抵南翔后连夜急驰蕴藻滨、杨行阵地,与日军争夺罗店重地,日方即以陆海空军联合猛攻,一师官兵同仇敌忾,誓死抵抗,工事虽被敌炮火夷平,但他们仍坚守阵地,血战4日5夜,阵地屹然不动。此战第四团官兵特别英勇,歼敌最多,牺牲亦大。9月19日晚,日寇再次向第一师阵地猛烈进攻,与四团短兵相接,肉搏交锋,战事极为激烈。李友梅亲率预备队参加血战,将来敌击退。在枪林弹雨中,李友梅不幸头部中弹,为国捐躯,时年30岁。牺牲后,在他口袋里有诗一首,表明上阵前已立下壮志,诗云:"左肩有担当,国耻不可忘。愿将满腔血,遍洒太平洋。"家乡人民为他建一座亭台,以志纪念。追授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军衔。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满清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使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由于袁世凯纂政,民国奄奄一息。为恢复民国,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导"护国"、"护法"战争,并多次挥师北伐。孙中山先生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给青少年时期的李友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办的黄埔军校在广州开学。在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先生深刻地指出:要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必须建立一支革命军!李友梅决定追随孙中山先生,投笔从戎,因年纪小,未被录取。李友梅毫不灰心,更加注重锻炼身体,等到年龄合格时,再去报考。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在北京因病逝世。临终前,先生留下遗嘱,号召全国各族人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李友梅决心牢记先生的教导,为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而奋斗。
两年后,李友梅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为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第二团第七连学员。在校期间,李友梅认真学习,刻苦操典,品学兼优,各科成绩均属优良。
北伐勇士
1926年秋冬,李友梅毕业时,北伐战争已进行半年了。北伐军为正义之师,势如破竹,在两湖战场消灭吴佩孚主力,克复武汉三镇后,正分兵向闽赣胜利进军。
第四期2000多名学员,大部份分发武汉,少数进入闽赣前线。李友梅被分配到第二师第四团九连见习时,师长为刘峙。李友梅到江西漳树第二师报到时,南昌、九江已被北伐军攻下。克复江西后,第二师和友军第一师、第二十二师编入东路军前线总指挥部,归白崇禧指挥。1927年元旦,李友梅所在部队从江西上饶出发向浙江进军。时孙传芳之卢香亭部在龙游一带构筑工事,阻止北伐军东进。春节后,第二师部队向游埠进攻。游埠之战,十分惨烈。进攻部队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等到攻下游埠后,第二师部队伤亡很大,已不足千人。
因第二师部队中下级军官伤亡较大,李友梅提前结束见习,分发第九连任中尉排长。这是李友梅带兵之始,他给自己定了一条纪律:进攻时,冲在最前面,后退时,走在最后面。由于李友梅的表率作用,他所带的排,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能攻善守,勇不可挡。
在赣浙两省作战中,孙传芳部伤亡较大,士气受到影响,浙军第一、三师先后易帜,形势对北伐军极为有利。第二师部队来不及休整,继续攻击前进,直逼桐庐,乘势向敌侧背猛击,敌防线被突破。第二师部队乘胜追击,与友军会合。2月12 日,克复杭州。
3月初,李友梅所在第二师部队又参加嘉兴之战。克复嘉兴后,部队继续前进,一直到达松江南岸,经安亭移驻昆山。
3月下旬,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打败北洋军阀武装,控制整个上海。北伐军第一、二师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上海。
5月,李友梅参加第一次渡江北伐津浦路诸战役,部队进展顺利,横扫如皋、东台、盐城、阜宁残敌,连克灌云、海州,残敌退入山东。7月,因唐生智东征讨蒋,第二师部队殿后,掩护友军撒退。嗣后移驻丹阳,再转常州,拱卫南京。
8月,李友梅参加著名的龙潭战役。是役,歼灭孙传芳过江部队6万余人,南京政府转危为安。李友梅因战功升任该团第十连上尉连长。
同年11月,李友梅第二次渡江北伐津浦路诸战役,荣立战功。
1929年4月,李友梅参加南京政府旨在完成统一中国的"二次北伐"作战。在韩庄、曲阜、济南诸战役中再次荣立战功。"二次北伐"成功,全国实现形式上的统一。8月,南京政府所辖第一集团军先行整编,第一军第二师、第二十二师和第二十三军第二师合编为陆军第一师,以刘峙为师长,李友梅任第一师第二团八连上尉连长,部队移驻徐州。
参加内战
全国实现形式上的统一后,蒋介石奉行"削藩策",全国又陷入新军阀混战和"剿共"战争。李友梅作为一名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参加长达十年的内战。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李友梅随部队由徐州出发,经安庆向武汉进军。西征战争结束后,第一师部队进驻武汉。同年12月,唐生智在郑州反蒋,自称"护党救国总司令"。1930年1月,李友梅随部队进入河南,参加讨伐唐生智作战。
讨唐战争结束,第一师部队调驻徐州。5月,李友梅随部队参加中原大战。翌年7月,石友三叛乱,李友梅又随部队进入河北,参加讨石作战。随后,两广异动,李友梅又随部进入江西萍乡,监视两广。
九一八事变后,李友梅随部队进驻徐州。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李友梅所在第一师部队进驻江苏常州等地为后援,并修筑澄封、常潭等战略公路。其间,李友梅先后升任该师第二团二营营附,第二团少校团附,第三、第二营营长,第二团、第五团中校团附。
1932年5月,淞沪停战协定鉴字,第一师部队奉命入皖参加"剿共"作战。这时,李友梅思想发生很大的变化:民族危机如此严重,为什么还打内战?李友梅尽管思想不通,作为军人,命令还得执行。不久,部队由汉中进入甘肃,继续参加"剿共"战争。
1933年春,长城抗战爆发。李友梅等第一师官兵再也按捺不住,纷纷请缨东开抗日!结果,没有批准。部队进驻陇南。同年,李友梅升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一师第四团上校团长,年仅25岁,是当时国军中最为年轻的团长之一。
在这前后,第一师官兵在西北参加"剿共"战争,受到很大的损失。第二团团长杨定南,第七十八师团长晏俭,先后阵亡。淞潘一仗,第四团受重创,营长刘兆鼎阵亡,另一营长吴剑非重伤。为此,李友梅感到十分痛惜。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战争奠定胜利的基础。西安事变后,李友梅所在第一师开赴徐州备战。从此,第一师部队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国内战争,李友梅满怀激情投入整训练兵,迎接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到来。
为国捐躯
1937年8月,李友梅率部由驻地徐州开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前,曾以诗咏志:"右肩有担当,国耻不可忘;誓把满腔血,遍洒太平洋。"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又聚集大量兵力,向上海发动猖狂进攻,在上海各界的热烈支持下,中国军队激于义愤,奋起抵抗。
淞沪会战爆发后,由于南京大本营采取消耗战略对付日本的"歼灭战略",每日增援一、二个师补充伤亡,投入兵力遂达73个师之多,成为八年抗战中最为激烈而伤亡最多的战役。
淞沪会战打响后,李友梅所在部队进入紧急待命状态,李友梅告别新婚月余的娇妻,搬入团部作战室,枕戈待旦。
8月底,部队奉命由徐州出发,参加淞沪会战。这时,顽敌正猛攻宝山和吴淞。防守宝山、吴淞的中央军第九十八师夏楚中部苦苦的死守着。第一师部队途经无锡,正准备稍作休息,突然传来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陈诚的紧急命令:继续前进,增援宝山!
9月初,防守宝山、吴淞的第九十八师夏楚中部渐有不能支持之势。第一师和第七十八师部队迅速向宝山、北泗塘一带增援,投入战斗。9月7日,吴淞、宝山相续失守。李友梅奉命率第四团死守杨行,奋勇迎战。
李友梅部刚进入阵地,日军30多架飞机和地面炮火便向杨行狂轰烂炸。杨行镇大片房屋中弹起火,整个街面一片火海。由于没有坚固工事掩护,部队官兵暴露在顽强炮火之下,伤亡惨重。紧接着,顽敌在坦克掩护下,向杨行猛烈冲击。跃入弹炕的官兵在李友梅沉着的指挥下,与顽敌展开拼死抗争,顶住顽敌十次进攻,坚守杨行阵地五昼夜,掩护部队从容转移,为指挥机关调兵遣将,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随后,李友梅奉命率部转移到杨行至罗店一线阻敌。旋,又转进刘行,防守刘行之东王宅。东王宅为第一师部队突出部位宝刘公路之旁侧,是顽敌企图实行中央突破之据点。
李友梅率部队冒着顽敌炮火进入阵地。顽敌在坦克配合下,向东王宅阵地猛烈进攻。由于敌强我弱,东王宅阵地被敌突破。东王宅为战略要地,不能丢失。入夜,李友梅组织敢死队,亲自指挥,经过近战、夜战、肉搏战,一举夺回东王宅阵地。
第二天,顽敌在强大炮火配合下,又突破东王宅防线,李友梅再次组织部队,身先士卒,躬冒炮火,夺回阵地。如此四失四得。9月17日,在夺回东王宅之后,顽敌又向东王宅发起更猛烈的进攻,顽敌逼近阵地,李友梅被炮火击中,为国捐躯,壮烈牺牲,年仅29岁。后来李友梅家乡人民为他建一座亭台,以志纪念。
亲属成员
哥哥:李友云
妻子:胡惠兰
孙子:李文学
民国二十六年(1937)9月,李友梅为国捐躯,遗孀胡惠兰悲痛之余,大义决定继承丈夫遗志,将烈士抚恤金悉数捐出,交由兄长友云续建宁一庄,并以柔弱身躯独自抚养两个子女,艰难度日。
人物纪念
李友梅牺牲后,国民政府追认其为陆军少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和委员长蒋介石和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广东省长吴铁城等分别赠有"气壮山河""忠灵不泯""永怀国殇"等牌匾给予褒扬,并在锡坑荷树下建造了"李友梅烈士纪念亭",立碑纪念。一代忠魂归故土,民族正气永长存。1987年9月,广东省人民政府追认李友梅为"革命烈士",并给家属颁发"革命烈士证书"。2015年8月24日,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第二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李友梅烈士榜上有名。2010年后,李友梅故居先后被列入五华县古民居保护单位和五华县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 ↑ 广东五华抗日英烈李友梅将军 , 炎黄风俗网 20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