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吳鐵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吳鐵城

圖片來自wikiwand

中華民國第3任行政院副院長

任期 1948年12月23日-1949年3月24日
行政院院長 孫科
前任 張厲生
繼任 賈景德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 1888年3月9日 大清江西省九江府
逝世 1953年11月19日(1953歲-11-19)(65歲) 中華民國臺灣省臺北市
籍貫 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
國籍 大清(1888年–1911年) 中華民國(1912年–?) 中華民國(?–1953年)
政黨 中國國民黨

學 歷

  • 九江同文書院
  • 日本明治大學攻讀法律

經 歷

  • (軍政府)參謀次長
  • (軍政府)外交部部長
  • (國民政府)廣東省香山縣政府(第一屆)縣長
  • (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委員(1931年6月14日-)
  • (國民政府)內政部政務次長(1930年4月14日-1932年1月6日)
  • (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委員(1931年8月31日-1932年5月10日)
  • (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委員長(1932年4月2日-1932年5月10日)
  • (國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長(1947年6月20日-1948年12月22日)
  • (國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員(1928年11月7日-1932年5月4日)
  • (國民政府)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委員(1929年6月28日-1946年7月9日)
  • (國民政府)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委員(1946年7月9日-)
  • (國民政府)外匯管理委員會委員(1941年)
  • (國民政府)賑災委員會委員(1929年)
  • (國民政府)廣東治河委員會委員(1929年)
  • 立法院(第一屆)委員(1948年-1953年11月19日)
  • 行政院副院長(1948年12月22日-1949年3月21日)
  • 外交部部長(1948年12月22日-1949年3月21日)
  • 行政院政務委員(1949年6月12日-1950年3月10日)
  • 中國國民黨廣州市黨部執行委員
  • 中國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 中國國民黨海外部部長(1939年11月20日-1941年4月2日)
  • 南洋華僑協會理事長(1941年)
  • 中國國民外交協會理事長
  • 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1941年4月2日-1948年12月30日)

吳鐵城(生1888年3月9日-1953年11月19日歿),生於江西省九江府,祖籍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中國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政治人物、軍人。屬政學系

生平經歷

家世背景

吳鐵城原籍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三鄉鎮平湖村,出生在江西省九江府(父親吳玉田經商),吳鐵城父親是九江的大商人。

求學時期

吳鐵城自幼學習英語,入九江同文書院

參與革命

  • 1909年(宣統元年),和到九江工作的林森成為好友,吳鐵城協助林森在九江設立革命派宣傳機關,並經林森介紹參加中國同盟會
  •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的消息傳到江西省。吳鐵城也參加了革命派的起義。10月23日,革命派成立江西軍政府吳鐵城任總參議,負責和軍事有關的民政事務。11月,吳鐵城林森上海南京吳鐵城作為江西省代表出席了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會議。12月,孫中山歸國。12月14日,代表17個省份的各省諮議局代表雲集南京,共計44人。12月29日,同盟會連夜赴南京召集代表開會,提出成立政府,結果孫中山以16票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吳鐵城在此見到了孫中山,因為祖籍同為廣東省香山縣,故吳鐵城來到孫中山身邊工作。

二次革命

清廷雖被推翻了,但時局尚不穩。1912年11月26日,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的袁世凱發布一份名為《嚴懲倡言二次革命黨徒通令》的文告。翌年(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吳鐵城訪問江西都督李烈鈞促成起義,但以失敗告終,吳鐵城逃往日本

留學日本

中華革命黨黨員

  • 1915年8月5日,受孫中山之委託前往檀香山主持黨務,並任華僑《自由新報》主筆,力倡反袁。
  • 1916年春天吳鐵城歸國,在香港澳門繼續反袁活動。

護法軍政府生涯

孫中山逝世後

擁護蔣介石

抗戰時期

  • 1932年1月6日吳鐵城上海市市長兼淞滬警備司令。當時,上海日軍同中國的衝突迫在眉睫。1月27日,日本駐上海領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中國方面取締抗日組織,向日本方面謝罪。結果,日軍同蔣光鼐蔡廷鍇率領的十九路軍爆發戰鬥,一二八事變爆發。十九路軍奮力抗戰,最後撤退。5月5日,《上海停戰協定》締結。此後,吳鐵城繼續擔任上海市市長
  • 1937年3月21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定吳鐵城繼任廣東省政府主席,3月23日由行政院決議任命。4月2日,國民政府令吳鐵城兼廣東省保安司令,吳鐵城於4月16日視事。5月18日,行政院決議改組廣東省政府,吳鐵城兼民政廳長,徐景唐兼建設廳長。
  • 1938年10月,日軍攻佔廣州市,廣東省政府遷往連縣。1938年12月、吳鐵城被免去廣東省政府主席職務,召還重慶。此後,吳鐵城在香港、澳門從事中國國民黨黨務工作。
  • 1940年吳鐵城中國國民黨中央海外部部長。任內,他外遊東南亞,在華僑中進行抗日宣傳,呼籲提供資金。
  • 1941年春,回到重慶,任南洋華僑協會、國民外交協會理事長。後來,任中國國民黨中央秘書長。

國共內戰後

  • 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結束。
  • 1946年1月,吳鐵城作為中國國民黨代表出席在重慶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
  • 1947年1月4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秘書長吳鐵城對記者稱:政府確在準備改組,正與參加國民大會各黨派商洽改組辦法,一面佈置改組,一面謀恢復和談。1月28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秘書長吳鐵城抵達上海,分別與民社黨張君勵中國青年黨陳啟天晤談。吳鐵城發表談話稱:和談暫時已無恢復希望;改組政府事正依計劃積極進行,短期內當可使其實現。2月3日,國民政府代表吳鐵城陳立夫中國青年黨代表左舜生等,商談改組國民政府問題。3月20日,中國國民黨三中全會舉行第五次大會,秘書長吳鐵城報告中國國民黨黨務概況,分析黨務缺點與成功,提出希望中共問題即刻解決,挽救經濟危機,安定民生大業。6月20日,國民政任吳鐵城為立法院副院長。7月23日,中國國民黨中常會通過《黨團統一組織原則》,決定設立中央黨團統一委員會,由吳鐵城、陳誠陳立夫劉健群召集;決定9月9日召開中央黨團聯席會議及六屆四中全會,任命李俊龍、陶希聖為中央宣傳部副部長。
  • 1948年11月,[[孫科任行政院長,應孫科之邀,吳鐵城任行政院副院長兼外交部長。12月25日,行政院副院長兼外交部長吳鐵城在接見美國合眾社記者時稱:「新政府的唯一目標為繼續對共黨作戰。現內閣為戰時內閣,非投降內閣。」並稱要加強江南防務,重振仍在北方之軍隊。
  • 1949年1月蔣介石下野,李宗仁代理總統,開始同中國共產黨進行和平交涉,孫科吳鐵城表示反對,乃辭任。3月4日,派李惟果溪口,轉告其望蔣介石「出洋之意」。4月22日,吳鐵城從南京經溪口回到廣州,告訴美國公使克拉克,蔣和李宗仁今天在杭州會晤,討論未來計畫;吳堅稱蔣仍全力支持李。5月26日,中國國民黨中政會臨時會議,決定推派吳鐵城閻錫山于右任朱家驊陳立夫五人,攜李宗仁之親筆函往謁,請蔣到廣州主持大計;下午吳鐵城等一行乘專機到台。5月28日,吳鐵城等五專使由台灣返廣州,語記者稱:蔣決定短期內來廣州主持黨務,「領導全黨同志參加反共鬥爭」,除黨務之外,一切人事問題,包括中央與各省及作戰等決策,「決不干涉」;次日上午,中國國民黨中政會、中常會聯席會議,聽取吳鐵城等報告謁蔣經過。8月24日下午,政務委員吳鐵城晉謁李宗仁、閻鍚山,報告赴日本經過。

遷居臺灣

第二次國共內戰後,國軍大敗,吳鐵城隨國民政府臺灣,任總統府資政。12月24日,特派吳鐵城為中華民國慶賀荷蘭王國印尼聯邦移交主權及印尼共和國獨立典禮特使;派蔣家棟為副使。

1953年11月19日,吳鐵城臺北市病逝。享年66歲(滿65歳)。

家庭

妻為馬鳳岐,晚年篤信佛教,1989年2月2日於臺北過世,享壽98歲。子為吳幼林,美國賓州大學碩士,來台後曾任中央再保公司董事長、孫女為吳美雲漢聲雜誌共同創辦人之一。

政治理念

長年在孫中山身邊工作的吳鐵城,內心反對聯共的三大政策。

藝術形象

公職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前任:
林森
僑務委員會委員長
1931年8月31日—1932年5月10日
繼任:
陳樹人
前任:
張群
上海市政府市長
1932年1月6日—1937年3月2日
繼任:
俞鴻鈞
前任:
黃慕松
廣東省政府主席
1937年3月24日—1938年12月23日
繼任:
李漢魂
中華民國
前任:
王世傑
外交部部長
1948年12月22日—1949年3月21日
繼任:
傅秉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