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林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林超
出生 1909年
国籍 中国
职业 地理学家


林超,字伯超,出生于揭阳市区渔湖镇江夏村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受家风和社会传统的熏陶,自幼对文科有浓厚兴趣。1926年入岭南大学修文科,次年转入中山大学哲学系。1929 年师从瑞士教授汉姆(Ham)学地质学,随德国克勒脱纳(W. Credner)学自然地理学。1930 年从中山大学毕业,被聘为时任中大地理系教授、德国近代地理学第三代大师克勒脱纳和彭沙(W. Penzer)的助教。1934 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中英庚款留学生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师从世界著名地理学家罗士培(P. Roxby),1938 年获得博士学位,成为利物浦大学历史上第一个地理学博士。归国后任中山大学教授和地理系主任,同年又被破格任命为中山大学理学院代院长。1939 年转往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0 年在重庆北碚参与筹建中国地理研究所,1941年继黄国璋李承三之后被任命为所长,且任期最长。抗战胜利后,中国地理研究所由北碚南京,林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49 年林超赴里斯本出席国际地理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代表中国申请成为国际地理学联合会正式成员获得通过,为中国在国际地理学界争得了应有的地位,从此中国成为国际地理联合会的正式成员。林超还曾兼任复旦大学教授(1942 年)和金陵女子大学教授(1947 年)。1949 年后,林超历任清华大学(1950-1952 年)和北京大学教授(1952-1991 年)。历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名誉理事、该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地理学报》编委,北京市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兼《地理学》卷编辑委员会主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兼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名委员会学术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编纂委员会学术顾问,中国地名研究会顾问,国际地理学联合会景观综合工作组成员,加拿大景观生态和管理学会终身会员,北京市第五、第六届政协委员。

林超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开拓者,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他早期的人文地理研究成果被誉为“抗战时期中国地理学的代表之作”,后来在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土地类型研究、地理学理论概括、地理学方法论凝练、中国地理学史与地名研究、地理教育、中外地理学交流诸方面也做出了卓越贡献。

正如曾昭璇教授所言:“如以竺可桢先生为中国现代地理学的第一代开山大师,那么,林超老师可说是属于发展我国地理学的第二代人物之列。”[1]

研究成果

(1)中国人文地理研究。20 世纪30-40 年代,林超主攻人文地理研究。30 年代考察滇西,他实地感受到英国以缅甸为基地蚕食中国领土的图谋,写出了“滇缅北段未定边境之地理及政治问题”,引起国人极大重视;1941 年发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地理基础及其展望”,其远见已为历史证实。在任中国地理研究所所长和人文地理组组长期间,林超组织了四川盆地、大巴山、嘉陵江流域及新疆西北部的地理考察,在人口地理、聚落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第一手的调查研究,被誉为“抗战时期中国地理学的代表之作”。

(2)自然地理区划、土地类型与自然区域研究。1949 年后,林超更多关注综合自然地理学,开拓并带领一批人发展这门学科,他还最早提出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的译名,被公认为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奠基者之一。1954年,为综合大学地理系教学需要,林超等依据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完成了我国第一个完备的全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50 年代末,林超领导了由苏联自然地理学家伊萨钦科主讲的自然地理进修班,借鉴苏联的经验并结合河北省及其附近地区的实践,对区划方法作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区划方法,对我国近30年来的自然区划工作有深刻的影响。60 年代初,林超敏锐地发现区划方法不能胜任地方尺度的地学理论概括、地理学方法论凝练、中国地理学史与地名研究、地理教育、中外地理学交流诸方面也做出了卓越贡献。

(3)地理学理论概括和方法论凝练。林超的哲学素养使他能从科学发展和分化规律的高度来概括地理学理论。他根据长期地理研究和教学经验,写成了一系列有关地理学理论问题的论文,深入探讨了诸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地理学的学科结构、地理学在科学中的地位等问题。林超认为: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不仅决定于其独特的研究对象,也决定于所采用的方法论。只有把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才能确立它的科学地位。因此,他不仅在理论研究中,而且在实际考察中都十分重视地理学方法论的总结和提高,他认 .地理学__方法论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动态性三大特征。

(4)中国地理学史与地名研究。林超从近代地理学土地分类的思想出发,分析了《管子•地员篇》对土地分类思想的贡献,认为地员篇的土地概念是综合的,其土地分类代表了中国古代土地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或流派,其土地分类是有等级的、科学的和系统的,是中国古代地理学的杰出成就,发掘出了中国地理学史上的一块瑰宝。张相文是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林超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他做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既肯定张相文在中国现代地理学萌芽时期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对中国地理学的巨大贡献,又指出张相文对西方地理学未能批判地吸收而是全部照搬且传播了一些错误观点和理论。另外,受竺可桢委托,林超对珠穆朗玛峰的发现与命名进行了考证。他翻阅了大量中外资料,进行了周密细致的分析研究,以确凿的证据驳斥了英国人发现并命名埃拂勒斯峰(即珠穆朗玛峰)的错误结论,在地名学研究和地理学史上都做出重要贡献。[2]

教育成果

地理教育

林超是一位贡献卓著的地理教育家。他先后任六所大学的教授,开设了自然地理、中国自然地理、欧洲地理,土地类型和综合自然区划等多门课程。他备课认真细致,广征博引,讲课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工具,教学效果甚佳。他对学生热情关怀,严格要求,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他教育学生要树立攀登地理研究高峰的志向,为此必须具备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同时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地理研究的先进手段和先进方法,而且要培养敏锐捕捉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和圆满解决问题的能力。林超重视野外考察,北京大学地理系1950 年代的毕业生实地考察能力都很强,这与林超的培养很有关系。1980 年代林超很重视介绍国外地理学的进展,使北京大学地理系的毕业生也很重视国外的研究动态。在林超的心血浇灌下,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走向社会,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无论在科研机关、政府部门和军队,还是在大、中学校,都成为骨干。

推进中外地理学交流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地理学比世界先进水平落后了许多,尤其迫切地需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林超的地理学素养融贯英国学派、德奥学派和中国传统,这使他能在中外交流中发挥特殊的作用。1949年林超代表中国申请加入国际地理学联合会获得通过,是对中国地理学的一大贡献。林超熟知国外地理学进展,并积极地将其成就和重要人物介绍给中国地理学界;同时也不断地把中国地理学的成就介绍给世界。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中外地理学交流经历了一个黄金时代,林超更加积极地参与这种交流,他利用自己在国外的名望和联系,邀请世界知名地理学家来华讲学,促使北京大学地理系与若干世界著名地理系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他热情地推荐中青年地理学者到国外留学、进修、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人才。[3]

珠穆朗玛峰正名

上世纪50年代初,林超受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名地理学家竺可桢的委托,对我国西藏喜马拉雅山脉上的世界最高山峰名称进行调查研究。

林超经3个多月的周密考察,查阅大量中外文献,并反复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掌握了大量确凿的重要论据,发表了震撼中外的论文《珠穆朗玛的发现与命名》,论述了最先发现这个山峰并给予“珠穆朗玛”名称的是居住在西藏南部的藏族人;最先把“珠穆朗玛峰”的名称用科学的方法记录在中国的地图上是清代康熙54~56年(公元1715~1717年),差遣的中国测量队队员胜住、楚尔藏布和兰本占巴。林超以令人信服的材料驳斥英国人一向声称世界第一高峰是在1850年英国测量局局长额非尔士带领测量队在西藏南部发现的,因此就以他的名字定为“额非尔士峰”的历史错误,理直气壮地为“珠穆朗玛峰”正了名。

《珠穆朗玛的发现与命名》一文深受原政务院副总理、中国民主建国会发起人、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和著名地质学家竺可桢教授的高度赞赏。黄炎培致书林超说:“此文是有益于世道之作”。在褚亚平主编的《地名学论稿》(1985年)一书中,把此文列为地名学研究的重要实例。[4]

家庭背景

林超先生1909年4月13日出生于广东省揭阳渔湖江夏村。他的祖父林奕德牧师(1865~1941)是潮梅地区基督教总巡、“真理养老院”、“江夏教堂”的创办人,1902年便已在江夏村创办渔湖第一所初级小学——“养蒙学校”。林奕德有着浓厚的爱国情怀,给两个儿子起名建中和建华,寓意“爱我中华,建设中华”。

林超的父亲林建中(1883~1948),早年就读于广州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前身)。在校期间,受岭南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兴中会会员钟荣光的赏识,被聘为秘书,并经钟校长介绍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委任为潮汕筹饷委员。林建中任汕头普益社主任时,曾到上海晋见孙中山,孙先生亲题“博爱”二字相赠,也为普益社题“天下为公”,工作业绩不言而喻。满清政府倒台后,林建中回乡兴学,创办揭阳真理学校,自此为潮汕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林建中逝世时,两广监察使潮阳人刘侯武送来挽联:“为吾州谋创立大学,规模兰缕,方赖先生助一臂;看诸郎如追风骐騄,蜚声南北,应无余憾到九泉”。

著名文史学家饶宗颐教授在当年的《岭东民国日报》发表了题为《敬悼林建中先生》的文章,在缅怀林建中先生时,称赞他在为潮汕地区从旧式教育走向现代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主心骨作用。

林超就在这样一个诗礼传承的爱国家庭中茁壮成长。祖父林奕德不但传授文化知识、伦理常识,更注重对林超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父亲林建中根据林超不同时段的知识需求,因材施教,适时引荐一些“高人”为林超指点迷津,为其创造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使林超同自己的名字一样,走出林家,超越自我,服务祖国。林超一生谨记家训,做一个爱国、诚信、大度,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地理学者。

林超的母亲黄景慈(1884 ~1955),渔湖镇广美村人,一生温柔、勤劳、贤慧,相夫教子。行医的姑母林益和,是潮汕第一位女西医,她做事严谨,性格温存,常教导林超以德报怨,博爱处事,对林超性格影响较大。

林超的二弟林越,早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园艺系,24岁时任真理中学校长,是柑桔专家、华南地区柑桔上山创始人、原广东省杨村柑桔研究所所长;三弟林趁,毕业于美国宾州大学获地理学硕士,是美国纽约著名爱国华侨,1974年他捐资并组织爱国华侨欢迎邓小平参加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四弟林起,毕业于湖南湘雅医学院,是湖南省衡阳市人民医院著名放射科医师。林超的姐姐林惠贞,自幼聪颖,文采过人,毕生奉献基督教祈祷团,传播福音。林超的小妹林茵,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人民医院内科主任,退休后移居美国。林超的妻子邓国芬毕业于河北中医学院,终生奉献医务工作,岳父是中共早期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邓培

书香门第,教育世家,使得林家人文蔚茂,才俊辈出。据统计,林超及弟妹、子侄三代就出博士4人,硕士11人,学士20人,海外留学深造的20人。林超曾为祖居“敬德堂”作冠首:“一门四博士,二代十医生”。[5]

大爱化坎坷

林超的一生是坎坷的,但他对中国地理事业和地理人的无比热爱,使他屡遭沉重打击而积极应对、不弃不舍、屹立生辉。

在历次的政治运动中,由于解放前的社会关系,他屡受批判和审查。1966年,正值林超年富力强,踌躇满志地进行承德、房山、大石河、怀柔的山区土地类型研究且成果初露端倪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肆虐了中国大地,北京大学更是首当其冲,林超被批斗、抄家、勒令交代问题,最后被打入牛鬼蛇神的行列,关进牛棚。受到残酷的精神折磨和肉体折磨,但他坚韧和冷静地面对着那疯狂的日子。他对家人说:“任何情况下我不会自杀,如果我有意外,必定是被害”。

1969年10月,林超抱着永别北京的心情,被送到江西省鲤鱼洲北大分校进行劳动改造。林超身心遭受严重打击,长期的痔疮病得不到医治,他经常便血。恶劣的生活环境使得原有的胃病更趋严重,筋疲力尽又极度苦闷的林超终因胃穿孔导致大出血,不得不做了胃切除手术,后因肠梗阻又做过二次手术,不久又患上慢性支气管炎。坚强的精神支柱,使他在难以忍受的痛苦中站立不倒。

1975年,在“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浪潮中,林超又一次受到批判。1976年唐山发生地震,林超借机到湖南、广西弟妹处休养,以手足之情又一次化解灾难。

林超的妻子邓国芬,是林超在广州中山大学当教师时相识的。那时,邓国芬刚从护士学校毕业,对倜傥潇洒的青年教师林超一见倾心,不久林超出国,一直到1938年林超从英国学成回来,二人才再度重逢。正当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刻,他们在西南联合大学结婚。

解放后,林超才知道自己未谋面的岳父正是中共早期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邓培,于1927年在广州被国民党杀害。作为烈士的子女,邓国芬在解放后调到河北中医学院学习,成了一名医生。一对恩爱的夫妻,在“文革”冲击下,引发家庭分歧,影响夫妻感情。文革结束后,林超拖着疲惫的心,以大爱和包容抚平了夫妻感情的伤疤,使家庭生活逐渐恢复正常,创造了事业的辉煌。[6]

参考资料

  1. 自然地理学家林超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网站2017-10-28
  2. 自然地理学家林超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网站2017-10-28
  3. 自然地理学家林超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网站2017-10-28
  4. 揭籍著名地理学家林超:功彪地理界 情系榕江滨汕头大学图书馆.潮汕特藏网
  5. 揭籍著名地理学家林超:功彪地理界 情系榕江滨汕头大学图书馆.潮汕特藏网
  6. 揭籍著名地理学家林超:功彪地理界 情系榕江滨汕头大学图书馆.潮汕特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