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柯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柯芬園
圖片來自Mimi韓の旅遊生活

柯芬園Covent Garden/ˈkɒvənt/),前身本來是西敏寺修道院,位於英國倫敦西區的區域,在聖馬丁巷與德魯里巷之間。區內的皇家歌劇院與小商店是柯芬園的一大特色,而位於東側的河岸街,就保存着眾多十七至十八世紀建造的建築物。對很多音樂人而言,皇家歌劇院幾乎是柯芬園的同義詞[1]

歷史沿革

早期

在十六世紀英格蘭宗教改革時,柯芬園前身的修道院領地被英國王室沒收。後來該地成為了果菜市場,往後三百年,柯芬園一直是倫敦居民買賣鮮果的地方。之後伴隨著西區都市化,該地成為了集合菜市場購物商場的商業中心,這裡的露天攤販是其一大特色。

羅馬不列顛時代,科文特花園的河岸街是一條通往西爾切斯特的路,在《安敦尼行記》中記為「Iter VII」[2]

1200年這裡被威斯敏斯特修道院本篤會修士圍起來作為花園,

1250年至1283年間寫就的一份文獻指出這個花園屬於「威斯敏斯特修道院和女修道院」(Abbot and Convent of Westminster)[3]。13世紀的科文特花園面積約40英畝(16公頃)[4]

1515年時這裡才開始被正式稱為科文特花園,「科文特」(Covent)一詞在諾曼時代英國所用的法語中意思即修道院,等同於「convent」或「monastery」[5]

1985年和2005年在河岸街北部發現了兩個盎格魯撒克遜人遺址,表示在公元600年左右這裡曾是一個貿易中心[6]。這一貿易中心在阿爾弗雷德大帝治下消失。

2006年在聖馬田教堂挖掘出一座古羅馬墓穴[7]

貝德福德莊園(1552–1918)

在1540年解散修道院之後,亨利八世將這裡的土地收歸己有。1552年,亨利八世的兒子愛德華六世將其賜予第一代貝德福德伯爵約翰·羅素[3]。羅素家族(1694年晉升貝德福德公爵)直到1918年為止一直擁有著科文特花園的土地。[8]

1630年,第四代貝德福德伯爵弗朗西斯·羅素(Francis Russell)僱伊尼格·約翰斯(Inigo Jones)在這裡設計、建造了一座教堂和三排房屋,圍成了一個廣場[9]

因為1654年廣場南部形成了一座集市,羅素家族他們搬離了這裡,取而代之的是咖啡館、酒館和妓院[10]

1669年羅素勛爵和蕾切爾·賴奧思利(Rachel Wriothesley)結婚後,貝德福德莊園擴建[11]

淪為紅燈區

18世紀科文特花園地區已經成為了有名的紅燈區[12]。有人專門出版了《哈里斯科文特花園小姐名錄》(Harris's List of Covent Garden Ladies)來為嫖客提供指南[13]

1913年,第11代貝德福德公爵埃爾布朗·羅素(Herbrand Russell)以200萬英鎊的價格將這塊土地賣給了保守黨政客、同時也是土地投機商的哈利·馬拉比-迪利,後者在1918年又將其選擇權以25萬鎊的價格賣給了比切姆家族[14]

回歸國有

在1924年至1928年,間科文特花園由比切姆地產公司(Beecham Estates and Pills Limited)管理,此公司後來改名科文特花園物業公司(Covent Garden Properties Company Limited)繼續運營,仍屬比切姆家族。該公司逐步將其所有的地產賣出。

最後在1962年時,以3,925,000英鎊的售價,將餘下所有地產一起賣給英國政府建立的科文特花園局(Covent Garden Authority)。

柯芬園特色

柯芬園由修道院改建的購物中心與市集,擁有三百年的歷史,隨著時代演變慢慢聚集知名品牌與古董食品攤的綜合體,販售奢華品牌與復古小物,發展出充滿懷舊英倫氣息與獨特風格的購物天堂。

廣場由玻璃鋼鐵覆蓋,地下挑高中庭前後有兩個咖啡座,周圍有成排風格殊異的商店;地面樓分為北、中、南三區,除了更多種類的商店外,還有兩個市集──蘋果市集(Apple Market)和歡慶市集(Jubilee Market),整座商場匯集各種購物樂趣。

廣場中央的空間是街頭藝人的舞台,每逢11月底開始,更是擠滿了食品攤和各色小舖的聖誕市集所在。廣場有許多特色商店,像是販售各種英國茶的 Whittard、以傳統玩具和劇院模型著稱的 Benjamin Pollock's Toyshop、販售姆明相關商品的 Moomin Shop 等等;另外還有創立於1970年以皮製革品聞名的 Mulberry。

在柯芬園廣場內的蘋果市集(Apple Market)中,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的手工藝品、首飾、攝影作品、T恤、領帶等,件件都是藝術家或設計師別出心裁的作品;位於一旁的歡慶市集(Jubilee Market)則以平價衣物、小古玩、紀念品等雜貨為主。[15]

參考文獻

  1. 柯芬園的皇家歌劇院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6-03-15.
  2. J. S. Cockburn. H. P. F. King; K. G. T. McDonnell, 編. A History of the County of Middlesex: Volume 1.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Research. 1969: 64–74 [31 July 2010]. 
  3. 3.0 3.1 E. J. Burford. Wits, Wenchers and Wantons – London's Low Life: Covent Garden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Robert Hale Ltd. 1986: 1–3. ISBN 0-7090-2629-3. 
  4. F. H. W. Sheppard. Survey of London: volume 36: Covent Garden.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Research. 1970: 19–21 [1 August 2010]. 
  5. Convent.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31 July 2010]. ; also see H. W. Fowler; F. G. Fowler.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4th. Clarendon Press. 1951: 202. 
  6. Jim Leary. Excavations at 15–16 Bedford Street, Covent Garden, London. Pre-Construct Archaeology. [13 August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31 May 2010). 
  7. Ancient body prompts new theories. BBC News. 1 December 2006 [31 July 2010]. 
  8. Alzina Stone Dale, Barbara Sloan-Hendershott. Mystery Reader's Walking Guide: London. iUniverse. 2004: 56. ISBN 0-595-31513-5. 
  9. E. J. Burford. Wits, Wenchers and Wantons – London's Low Life: Covent Garden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Hale. 1986: 6. ISBN 0-7090-2629-3. 
  10. Roy Porter. London: A Social Histo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5–6. ISBN 0-674-53839-0. 
  11. History of the Bloomsbury Estate. Bedford Estates. [15 July 2016]. 
  12. E. J. Burford. Wits, Wenchers and Wantons – London's Low Life: Covent Garden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Hale. 1986: 260. ISBN 0-7090-2629-3. 
  13. Gerald Isaaman. The A to Z of Covent Garden's prostitutes. Camden New Journal. 29 July 2005 [19 July 2008]. 
  14. F. H. W. Sheppard. Survey of London: volume 36: Covent Garden.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Research. 1970: 48–52 [27 July 2010]. 
  15. 倫敦修道院化身活力市集: Covent Garden Market 柯芬園市集. Traveler. 2018-08-08 [2021-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