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棠樾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棠樾村位於中國安徽省黃山市歙縣鄭村鎮,為鮑姓聚居的村落,始建於南宋,明清時期以經商著稱。2007年,棠樾村列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08年,棠樾村列為黃山市首批旅遊專業村。

棠樾村擁有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棠樾石牌坊群(包括在牌坊群旁的鮑氏支祠(敦本堂)和女祠清懿堂)、棠樾古民居。

棠樾古民居包括鮑氏始祖墓園 (宋建清修)、社屋坦明宅、天燈巷明清住宅、前街明宅、存愛堂、從心堂、慎德堂、靜修堂、保艾堂、承啟堂、存養山房及欣所遇齋、鮑興齋中藥店等12處文物建築。

鮑家花園規模宏大,毀於太平天國戰亂,2002年復建。

村情概況

封建社會里,為了表彰在「忠孝節義」等各方面「功勳顯赫」的官員,為朝廷興旺作出的「傑出貢獻」,當朝政府常常批准在這些人的故里村頭,修建「功德牌坊」,藉以號召人們以此為榜樣報效朝廷

棠樾牌坊群就是明清時期建築藝術的代表作[1],建築風格混然一體,雖然時間跨度長達幾百年,但形同一氣呵成。歙縣棠樾牌坊群一改以往木質結構為主的特點,幾乎全部採用石料,且以質地優良的「歙縣青」石料為主。這種青石牌坊堅實,高大挺撥、恢宏華麗、氣宇軒昂。到了明清兩代,牌坊建築藝術也日臻完善。建築專家們認為:棠樾牌坊對研究明清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建築藝術和徽商的形成和發展,甚至民居民俗都有極其重要價值。

棠樾牌坊群座落在歙縣城西10多華里的棠樾村頭大道上,共有7座牌坊依次排列,明代3座,清代4座,勾勒出封建社會「忠孝節義」倫理道德的概貌。在歙縣眾多的牌坊之中,這種「以商入仕,以仕保商」、政治與經濟互為融貫的密切關係屢屢可見。棠樾牌坊群雄偉壯觀,全國罕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主要建築

鮑燦孝行坊

建於明嘉靖初年。牌坊額題「旌表孝行贈兵部右侍郎鮑燦」。據《歙縣誌》記載:鮑燦讀書通達,不求仕進,其母兩腳病疽,延醫多年無效。鮑燦事母,持續吮吸老母雙腳血膿,終至痊癒。其孝行感動鄉里,因鮑燦曾孫鮑象賢是工部尚書,故贈兵部右侍郎銜。

鮑文淵繼吳氏節孝坊

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因旌表鮑文淵繼妻吳氏「節勁三冬」、「脈存一線」而建[2]。據縣誌記載:吳氏,嘉定人,22歲嫁入棠樾,時小姑生病,她晝夜護理;29歲時丈夫去世,她立節守志,盡心撫養前室之子,直至其成家立業。吳氏守寡31年,60歲辭世。

樂善好施坊

建於清嘉慶二十五年。棠樾鮑氏家族當時已有「忠」、「孝」、「節」,牌坊,獨缺「義」字坊,其村鮑氏世家至鮑漱芳時,官至兩淮鹽運使司,掌握江南鹽業命脈。他欲求皇帝恩准賜建"義"字坊,以光宗耀祖,便捐糧十萬擔,捐銀三萬兩,修築河堤八百里,發放三省軍餉,此舉獲得朝廷恩准。於是,在棠樾村頭又多了一座「好善樂施」的義字牌坊。

慈孝里坊

為旌表宋末處士鮑佘岩、鮑壽遜父子而建。據史書記載,元代歙縣守將李達率部叛亂,燒殺擄掠。棠樾鮑氏父子被亂軍所獲,並要二人殺一,請他們決定誰死誰生。孰料父子爭死,以求他生,感天動地,連亂軍也不忍下刀。後朝廷為旌表他們,賜建此坊。清乾隆皇帝也曾為鮑氏宗祠題聯曰:「慈孝天下無雙里,錦秀江南第一鄉。」還有明永樂皇帝的詩句,詩曰:「父遭盜縛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時……鮑家父母全仁孝,留取聲名照古今。」

鮑文齡妻汪氏節孝坊

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額刻「矢貞全孝」,「立節完孤」。據縣誌記載,汪氏為棠樾人,25歲守寡,45歲去世,守節20個春秋。

鮑逢昌孝子坊

建於清嘉慶二年。為旌表孝子鮑逢昌而建。據記載:逢昌之父明末離亂時外出多年,杳無音信,順治三年,逢昌才14歲,便沿路乞討,千里尋父,終在雁門古寺與父相見,並將父請回家中。後其母重病,他又攀崖越洞,採藥醫治,更能割股療母,因造此坊。

鮑象賢尚書坊

天啟二年建。據縣誌記載:鮑象賢嘉靖八年進士,初授御史,後任兵部右侍郎,死後封贈工部尚書。牌記因旌表他鎮守雲南山東有功而建。

男祠與女祠

鮑氏敦本堂祠,俗稱男祠。另一為鮑氏妣祠,又名清懿堂,俗稱女祠,是研究徽州宗法制度和徽商歷史的生動教材。其中女祠一破「女人不進祠堂」的舊例,為國內罕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