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内容简介
《橘录》是中国最早的柑橘专著。又名《永嘉橘录》、《橘谱》。作者韩彦直,字子温,陕西延安府肤施县人。南宋名将韩世忠长子。生于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卒年不详。书成于1178年作者“知温州”任内。有多种版本行世。近代以来,欧美和日本等国也有流传,不少柑橘著作都加以介绍和引用,受到许多果树园艺学者的重视。 《橘录》三卷,卷上、卷中叙述柑橘的分类、品种名称和性状,卷下阐说柑橘的栽培技术。本书第一次将柑橘类果树区分为柑、橘和“橙子之属类橘者”三大类,柑分8种,橘分14种,“橙子之属类橘者”分5种,并叙述每个品种的植株形态、果实大小、食味品质和产地来源等。在栽培技术部分分别述说种治、始栽、培植、去病、浇灌、采摘、收藏、制治和入药等各项技术环节,都有实际参考价值。如在“种治”中指出温州当地的柑橘都以朱栾为砧木,很耐斥卤,因而在涂泥上种植时“实大而繁,味尤珍,耐久不损”;同时,以朱栾为砧木的柑橘嫁接技术,在历史上也属首次记载,且至今仍在应用。此外,对病虫害的防治、用河泥壅根施肥、采摘和贮藏方法等都提出了精辟的论述。 《橘录》的作者韩彦直,南宋时人,祖籍延安。是抗金名将韩世忠的长子,生于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卒年不详。曾任“司农少卿”,后来长期担任地方官,特别是在永嘉(今温州)任“知州”时,由于当地盛产柑橘,作者就地采访,写成此书。所以又名《永嘉橘录》。据作者自序所记,成书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 《橘录》分上、中、下三卷,并有作者“自序”一篇。上、中两卷,主要记载了当时温州一带的柑橘 品种(包括一部分种),共有27个品种或种。其中柑有8种:真柑(又名乳柑)、生枝柑、海红柑、洞庭柑、朱柑、金柑、木柑、甜柑;橘分14种:黄橘、塌橘、包橘、绵橘、沙橘、荔枝橘、软条穿橘、油橘、绿橘、乳橘、金橘(可能属金柑属)、自然橘(可能是指橘的实生苗)、早黄橘、冻橘;还有橙(一作枨)属5种:橙、朱栾(可能是酸橙的变种)、香栾(可能是酸橙)、香圆、枸橘。《橘录》对每一品种的描述,包括:树冠形状,枝叶生长状态,果实的大小和形状,果实成熟期的早晚,果皮的色泽、粗细以及光泽程度,果皮剥离的难易,瓤囊的数目与分离的难易,果实的风味,种子(核)的多少等等。并且还指出了每个品种命名的依据,以及品种的适应地区。 下卷分为:种治、始栽、培植、去病、浇灌、采摘、收藏、制治、入药九节。对当地橘农的栽培经验,总结十分详尽。书中指出柑橘宜斥卤之地,并注意到土壤的种类,特别是土壤酸度对柑橘品质的影响,凡圃之近涂泥者,实大而繁,味尤珍,耐久不损。《橘录》 总结的“高畦垄栽”经验,在当地一直沿袭至今。在施肥中,强调冬夏两季都要施肥,反映了常绿果树的特点。在防治病虫害方面,书中明确指出柑橘所受的危害主要有两种,一种由藓(真菌)引起;一种由蠹(在树干中蛀食的多种幼虫,也称蛀虫)引起。前者通过刮除病原菌、剪去多余的枝叶以增进果林的通光透气性,即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后者可以从蛀穴中将虫钩出,然后用木钉将洞穴填死,以达到治除的目的。这种除虫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在果实采摘方面,韩彦直指出要用小剪刀在平蒂的地方剪断,轻放筐中,细心保护。收采、贮藏要摒开酒气。在贮藏的过程中,要勤于检查,十日一翻,有烂的及时检出。这些做法,也都为后人所遵循。书中还介绍了一种连枝掩埋的储藏方法,并指出了这种方法的优
作者简介
韩彦直,字子温。绥德(今陕西绥德)人。生卒年不详,生活于12世纪。他出生于将门,是民族英雄、抗金名将韩世忠与梁红玉之子,也是韩世忠的长子。受家庭的影响,少年时的韩彦直就具有强烈的忠君报国思想。于绍兴十八年考中进士,随后在京城和地方上担任过各种官职。乾道二年出任户部郎官,总领淮东军马钱粮,政绩斐然;乾道七年,担任鄂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严格训练军队。在淳熙年间初期,他受命就任遣金使。淳熙五年,在知温州任上编撰《永嘉橘录》,为世界上第一部柑橘学专著。晚年,韩彦直潜心学问,搜集宋以来的史事撰成《水心镜》一书,全书167卷。去世后,皇帝赠其爵位为蕲春郡公。 …
内容预览
真柑在品类中最贵可珍。其柯木与花实皆异凡木。木多婆娑。叶则纤长茂密。浓阴满地。花时韵特清远。逮结实。颗皆圆正。肤理如泽蜡。始霜之旦。园丁采以献。风味照座。擘之则香雾噀 人。北人未之识者。一见而知其为真柑矣。一名乳柑。谓其味之似乳酪。温四邑之柑。推泥山为最。泥山地不弥一里。所产柑其大不七寸围 。皮薄而味珍。脉不粘瓣。食不留滓 。一颗之核才一二。间有全无者。南塘之柑。比年尤盛。太守燕赏为秋日盛事。前太守参政 李公赏柑之诗曰。忘机白鸟冲船过。堆案黄柑噀手香。侍郎曾公之词曰。满树叶繁枝重。缀青黄百千。皆佳句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