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武舉是中國、朝鮮、越南科舉考試制度中的武科,目的是選拔軍事人才。源自中國,由武則天於公元702年開始推行,考試內容包括箭、弓、刀、石等。以後宋、明朝等都有武舉,至清朝時改稱武科。中國歷史上武舉一共進行過約五百次。相對於文科舉,武科舉較為不受重視。歷朝的武舉時而被廢,時而恢復。
相對於文科考試,中武舉者稱為武舉人,武舉第一則稱為武狀元[1]。同文科舉一樣,武舉亦有作弊案件,雖然比較不嚴重。
中國
唐代的武舉主要考舉重、騎射、步射、馬槍等技術;此外對考生外觀身型亦有要求,要「軀幹雄偉、可以為將帥者」。
宋仁宗以來便有武舉制度。每舉率七十人赴省試。前期軍頭引見司於內弓箭庫試驗弓馬,於別所附試程文七書義五道、兵機策二道。榜首為補保義郎,與巡檢差遣。
宋代時規定武舉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問孫武兵法等。
明代時武舉為「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如果在答策的筆試中不及格,不能參考武試。初期的筆試考三題,試策兩題,另一題論考四書。後來四書的題目改為默寫武經。武試則最少要求騎射九矢中三,步射九矢中五。
至清代時,改為先試馬步射,馬射二回六矢,中三為合。步射九矢中五為合。之後比併力氣,包括拉硬弓、舞刀、舉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合格者才考筆試。
清代武舉分鄉試、會試及殿試三級。鄉試分三場,首場考馬射,二場考步射及技勇,合稱外場,三場默寫武經。會試亦分三場,內容與鄉試相同。殿試於太和殿舉行,皇帝親試。
武舉出身的武將
中國歷史上著名由武舉出身的武將有唐代的郭子儀[2](唐玄宗開元初年武舉異等)、北宋徐徽言(文進士出身,後棄文習武,宋徽宗授武狀元)、明代戚繼光(明世宗嘉靖年武舉人)等。朝鮮有高麗的韓自純。
視頻
武舉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武舉 考什麼怎麼考始終是問題 ,首都文明網, 2018-6-14
- ↑ 歷史上最出名的武狀元竟是郭子儀!,騰訊網 , 201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