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永宁福德宫、万善堂

永宁福德宫、万善堂
图片来自xuite

永宁福德宫、万善堂,是位于台湾新北市土城区永宁里、大安圳旁的土地祠阴庙,其中阴庙主祀一位被尊称为“杨大人”的人士。

目录

历史沿革

福德爷庙

此土地祠一说原位在土城虎子山,后来搬到平地现址。另一说是原先开凿大安圳时就已在工地奉祀。大安圳为康熙年间来到摆接社林本源家族林成祖所建。雍正四年(1726年),垦号“林成祖”的开垦集团于板桥到土城大安寮之间凿水圳后,板桥逐渐繁华,形成板桥十三庄。后来嘉庆年间不断崩溃,复修维护的费用极大。

杨大人庙

日治时期,大安寮保正江大昆商请林本源家族的林祖寿同意献地,在大安寮小段一九四之二地号、福德爷庙旁建立杨大人庙。关于建庙由来,有数种神秘的不同传言。永宁福德宫江金仑主委说,此庙祭祀开圳工人、与抗日人物。

文史工作者韩瑞宇表示,庙名是纪念当时开圳的杨姓大人。依江金仑之言,传说开圳时在今永平路与海山煤矿间名为“苦埤头”之处,有十八名工匠工作时因土质松软遭活埋在地下,地上只剩下他们的斗笠,后集中奉祀。地方耆宿李火烈认为,杨大人在光绪年间一起与开辟大安圳的工人丧生了。草屯南岸七将军庙则也传说是开圳的工匠被活埋而建。

除说是收容大安圳的无主遗骸外,一说该庙地是抗日遗址,一名姓山本的军官就死在该处。日本政府在此庙旁立了大安寮忠魂碑,纪念1895年在此战死的日军。在北埔乡大湖口曾有同名庙宇,祭祀杨载云,后合并至北埔慈天宫。后来,大安寮忠魂碑因建设大楼,已被毁。

两庙合并

两庙神祇是附近永宁、大安、沛陂等里民所信仰,每年农历七月廿九普渡祭拜。

1995年2月15日下午,土城市公所为拓宽中央路,拆除这两庙。因杨大人庙组织章程错误,原管理人登记为已故的林祖寿,所以无法办理土地征收补偿费及其他补偿费事宜,后经地方士绅谢建成、林德、市代表余有澄、及市长刘朝金协调,信徒始同意先拆迁配合中央路三段道路拓宽,再领取补偿费。两座庙因道路拓宽往右迁移。

次年8月23日,由谢建成会同信徒至法院提领所百馀万元土地补偿费。合并的两庙共用屋顶,但以两色区分彼此,金黄色是土地祠、蓝色是杨大人庙。庙方设一座简易汲水装置,引大安圳水来供庙及周边社区绿美化浇水之用。曾经营自助餐店、担任主厨的江金仑在此庙设立银发俱乐部,提供当地永宁里老人共餐、活动。

土地祠

土地庙,又称土地公庙福德庙伯公庙,为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庙宇),多于民间自发建立的小型建筑,属于分布最广的祭祀的建筑,乡村各地均有分布。在1949年以前,凡有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庙。

土地庙在中国大陆曾由于“文革”作为“四旧”大部分被捣毁。随著“改革开放”和开始信仰自由[1] 以后,自1980年前后有蒸蒸日上的恢复民间信仰和社会的逐渐发展,便有一股建设土地庙的浪潮。这些土地庙多由农民自发组织建设的信仰中心,属于微型建筑,高度从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积大小小则几平方米,大则十几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陆官方和媒体一直密切关注这股建设土地庙的浪潮,就以当时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设施落后为借口和理由,来呼吁乡民多关注乡村基础教育,集中精力投资建学校,不要热衷于“迷信”,但仍旧无法破坏民间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区官方就以破除迷信为借口而进行强行拆除,这股土地庙信仰复兴的热潮最终还是被大陆官方镇压了。然而实际上至2000年以后,几乎每乡至少有一处或多处,其数量分布因地而异。台湾因为拥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当多的土地庙;据官方的调查,其数量超过1300所以上。

与农村地区的土地庙相对的,是供奉城市守护神的城隍庙

土地神

土地神又称“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爷”,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一般称为“大伯公”。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众之一,流行于汉族地区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属于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汉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现代多属于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诸神中地位较低,也是与人民较亲近的神祇

土地庙的造型

土地庙因神格不高,且为基层信仰,多半造型简单,简陋者于树下或路旁,以两块石头为壁,一块为顶,即可成为土地庙,俗称“磊”型土地庙。也有简单以水泥或砖块砌成,现今台湾甚至有工厂开模以水泥灌制大量生产,也有土地庙因香火鼎盛,逐渐中大型化者。

中国大陆土地庙

潮汕土地庙

土地神在潮汕俗称为伯公。土地庙亦称伯公庙或写作福德老爷庙、福德古庙。每家每户家中都会有伯公神位,商铺也不例外。伯公庙规模通常不大,但分布最为普遍,田野、山岭、村口、街衢,在在皆有。福德老爷身旁通常伴有福德老爷夫人,是和蔼可亲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信仰自由,reli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