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蛎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蚵仔煎(读做ô-ā-jiān,普通话译作“海蛎煎”),发源于福建厦漳泉地带,是闽南台湾潮汕等地经典的汉族小吃。起源是沿海地区人民在无法饱食下所发明的替代粮食,是一种贫苦生活的象征。蚵仔煎据传就是这样的一种在贫穷社会之下所发明的创意料理。做这款小吃,一定要使用新鲜的海蛎,否则会影响味道和口感;

菜品特色

蚵仔为闽南语,指牡蛎(或称海蛎)。福建闽南、台湾、潮汕常做家常小吃蚵仔煎,口感香脆,内馅香滑。

蚵仔的学名叫牡蛎,瓣鳃纲,异柱目,牡蛎科,牡蛎属,属食用贝类。壳多为三角型,厚薄因种而异,分布于热带和温带。牡蛎的营养价值丰富,被人比喻为“深海牛奶”。

广东人称牡蛎为“蚝”,而在闽南潮汕及台湾一带称之为“蚵仔”。闽南有句俗谚叫“肥蚵仔肥韭 菜”,意思是农历二月,韭菜的生长最为旺盛的时候,也是蚵仔最为肥硕的季节。蚵仔煎则是两者奇妙的黄金组合。将韭菜切成一指节长短,和洗净的蚵仔搁在一起,加入稀释番薯粉作为粘合剂,入油锅煎至金黄。潮汕人虽写作“蚝烙”,却读作“ô lok”,与蚵的闽南语读音“ô”一致,可见两者的渊源关系。

在闽南金三角,蚵仔煎是一道考验妇女厨艺的必备菜之一。虽然菜谱很简单,但是要做得特别好吃,还是有些难度的。不同的人炒煎出来的口味也是不同的。而新娘子入门后,第一次给公婆做的家常菜中最好要有它。做得好的,会让公婆另眼相看的。这道家常菜是家家户户“办桌”时的首选必备菜(其他还有炒“闽南小炒”“安溪湖头米粉”等)。 因为盛产蚵仔的缘故,这里的民居利用海边滩涂上取之不尽的蚵仔壳,盖起极具闽南特色的蚵壳厝。

蚵仔煎虽然到处都吃得到,但是很多人还是保持着要吃蚵仔煎,就要到蚵仔产地去吃的观念,例如要到台南安平、嘉义东石或屏东东港这些盛产蚵仔的养殖地去吃,有“小泉州”之称的鹿港的蚵仔煎也是很出名的。要做出好吃的蚵仔煎,最首要的条件便是采用新鲜的蚵仔,这些新鲜蚵仔在产地现剥现卖,不必因为长途运送而浸水,所以颗颗肥美硕大、鲜美无比,做出来的蚵仔煎当然丰盛多汁。不过,不是住在产地的人也别抱憾,因为现代运输技术发达,所以即使是远在台北,也能吃到每天新鲜运送的甜美蚵仔。

而在闽南,泉州蟳埔村(浔埔)以盛产海蛎出名,附近晋江、南安、石狮、安溪等县市的人们都特地驱车来到这里,购买刚刚“讨海”归来渔船带回来的新鲜蚵仔。

历史起源

蚵仔煎并非台湾特有小吃,在闽南语系地区(闽南、潮汕)自古有之,是一道常见的家常菜,蚵仔煎据传是一种在贫穷社会之下所发明的一种创意料理,是先民困苦,在无法饱食下所发明的替代粮食,是一种贫苦生活的象征。闽南,台湾,潮汕三地基本同根同源,在台湾它最早的名字叫“煎食追”,是台南安平地区一带的老一辈的人都知道的传统点心,是以加水后的番薯粉浆包裹蚵仔、鸡蛋、葱、香菜等食材所煎成的饼状物。

关于它的起源,有一则有趣的故事。民间传闻,西元1661年时,荷兰军队占领台南,泉州南安人郑成功从鹿耳门率兵攻入,意欲收复失土,郑军势如破竹大败荷军,荷军在一怒之下,把米粮全都藏匿起来,郑军在缺粮之馀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将台湾特产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饼吃,想不到竟流传后世,成了风靡全省的小吃。

另一种比较有根可循的说法是,蚵仔煎是随着郑成功大军和福建,潮汕移民的迁入,带入了台湾本土。成为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喜爱的美味佳肴。如今台湾的蚵仔煎与闽南地区特别是泉州的蚵仔煎制作工艺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制作方法

主料:蚵4两、葱2根、蛋2个

辅料:料1:太白粉2大匙、地瓜粉2大匙、清水1杯、盐少许;料2:少许古龙酱油、味哙1/2 大匙、番茄酱4大匙、糖1大匙、盐1/4茶匙、在来米粉1大匙、清水1/2杯

做法:将蚵洗净,小白菜洗净、切小段。平底锅内放少许蚵,用少量油略煎,另将料1调匀成粉浆,淋少许在锅内,待凝固时打入一个蛋并弄散煎半熟。然后加入少许小白菜在面上,然后翻面,煎至小白菜熟即盛入盘内。最后将料2用1大匙油炒匀,淋少许在蚵仔煎上即成。

视频

海蛎煎制作过程
美味小吃:海蛎煎蛋

参考资料

  1. 海蛎煎,90后的生活小厨美食博客 ,2011-05-17
  2. 海蛎煎,90后的生活小厨美食博客 ,2011-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