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满堂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满堂围位于中国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隘子镇满堂村,是一座客家围屋,1996年11月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满堂围始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为官姓家族所建,占地13000余平方米,由上围、中围、下围三个单元组成一个整体。

历史沿革

满堂客家大围为清朝豪绅官乾荣所建,大围始建于清道光年十三年(1833年),至咸丰十年(1860年)建成,历时28年[1]

1991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游览隘子客家大围之后题字:满堂客家大围。

2006年,满堂客家大围展开创建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保护维修工程。该次维修首期投资300多万元。

2007年7月,满堂客家大围第一期维修工程通过广东省文物专家组的检查验收,工程质量被评定为良好。

2008年9月,满堂围景区正式开业。

建筑特点

固若金汤

满堂客家大围坐向为坐北偏西、向南偏东;整座大围背靠青山,傍依小河。满堂客家大围的墙基格外坚固,一般厚0.6米,其中中围楼主墙基厚达2.4—8.2米,全部用河卵石砌成,叠角放花岗岩石条。墙体上布满了各种瞭望孔、射击孔。各围楼仅向外开一扇大门,门板用铁皮包裹,并有铁杠横顶。若遇盗贼侵扰,大门一关,围楼便成—座固若金汤的城堡[2]。大门两侧或顶部设有水池,若遇敌人放火烧门,只要打开机关,水池内盛满的便可倾泻而下灭火。

整个大围楼墙体的青砖经人工磨制。门框、窗框、台阶、廊沿、井台等以花岗岩石条砌成,走廊和庭院的地面用河石铺砌成花朵和各种图案,门窗、家几上雕刻着花鸟、动物等图案并贴上金铂。 满堂客家大围建在两河交汇的沙滩上,地基由松木建成。

石围建筑

满堂客家大围用料十分考究,所用的石条、石柱、石块多为花岗岩、大磨石等坚料,甚至是铺小道,铺庭用的河卵石等也严格选料,大小、形状、色泽都有一定要求。

满堂客家大围建筑的门面、地面和柱子都是采用坚固的花岗岩石建造,楼房墙体都是青砖结构。墙体的青砖经人工磨制,光滑规整。门框、窗框、台阶、廊沿、井台等以花岗岩石条砌成,坚实大方。走廊和庭院的地面用河石铺砌成花朵和各种图案。

风水宝地

满堂客家大围的选址反映了客家人传统的风水思想。满堂客家大围位于黄水河与石下水两河交汇的河滩地上,寓意河边大船、水涨船高;建筑座西北,朝东南,背靠马尾狮山,朝向七重山,面向东南方水口方向。

满堂客家大围总占地面积有1.3万多平方米,坐向为坐北偏西、向南偏东;整座大围背靠青山,傍依小河。满堂客家大围的左中右(上新围、中心围、下新围)这三个单元,都严格遵循传统风水理念进行规划建造。

整座大围顶端呈五点突出,寓意为“五子登科”。中心围庭院东侧有一口水井,稍远处有棵柚子树,另一边则有一棵芙蓉花树,寓意为大吉(桔)大利(丽);后庭院东西两侧分别种有赤色花和白色花的桂花树,称为金桂、银桂,寓为“金山银山用不完”。中心围北面的空地上,用河卵石铺设了一个大大的天地阴阳太极图,即体现出儒家讲求的稳重和含蓄,更体现了天地人合一的自然和谐。

天人合一

满堂客家大围的左中右(上新围、中心围、下新围)这三个单元,都严格遵循儒家观念进行规划建造。

中心围略高居中,里外一共有三层,外层是护卫主围的傍屋;通过正门进入大围,两侧各有迎客花厅一间,分为男左女右;迎客花厅两旁一字排开的平房,属家佣的住房;中心围两边的上、下新围紧连其左右,主从有序,严谨对称。大围内总共设有9个大厅,12个院落,4口水井,28个天井,17个议事厅,6个祠堂,大小房间777间;走廊、门框、窗户、台阶、廊檐、井沿、以及家具等,处处都显精心雕琢的呈祥纹饰图案;在中心围北面的空地上,用河卵石铺设了一个大大的天地阴阳太极图,即体现出儒家讲求的稳重和含蓄,更体现了天地人合一的自然和谐。

七字崇拜

道教文化之中“7”为吉祥数字,而满堂围主人官乾荣又十分敬仰道教文化,故满堂客家大围对七字崇拜备至:共777间房,17个议事厅,最高17米,7座梯,7条窗栅,雕牡丹、莲花、桂花、梅花兰花菊花、谷穗7种吉祥图案,7道门槛通7门。

视频

满堂围 相关视频

醉美韶关行 航拍满堂围珠玑巷梅关古道
始建于清道光至今屹立不倒的满堂客家大围楼,竟然是用松木作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