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滴道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滴道區雞西市轄區。位於雞西市區西北部,距市中心12千米。地理座標東經130°31′48″-130°57′0″,北緯45°11′54″-45°28′55″。東與城子河區毗鄰,西北、西南分別和林口縣、麻山區交界,南與雞冠區恆山區和麻山區北緣接壤,北與雞東縣興農鄉相連。總面積515平方千米(此為《簡冊》數據;《雞西年鑑》數據為:東西最大橫距31千米,南北最大縱距33千米,總面積517.6654平方千米)。總人口12萬人(2010年),有漢、朝鮮、滿、回、蒙古等民族。轄4個街道、2個鄉:東興街道、礦里街道、洗煤街道、大通溝街道、滴道河鄉、蘭嶺鄉。區政府駐東興街道。

境內地勢北高南低,海拔180-600米,地貌特徵為「八山半水一分半田」。主要山峰有青龍山、四平山、峰煥山及守山等。建有團山子、大通溝等水庫。河流有穆稜河、忙牛河、滴道河、暖泉河等。地處中緯度,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積溫2400℃,年平均溫度3.9℃,降雨量555毫米,無霜期一般130天左右,冰凍日數212天。礦產資源[1]有煤炭、硅線石、石墨、大理石、陶土、砂金、磁鐵礦等。

歷史沿革

滴道區,以境內滴道河得名。清末,始有墾民到滴道溝墾荒,隸屬密山府管轄。中華民國時期[2],1928年有小批墾荒者遷入,在今蘭嶺、大同等村先後形成屯落,隸屬密山縣第六保管轄。東北淪陷後,1936年林密鐵路建成通車,滴道溝一帶人口迅速增加,商業手工業興起,1938年後改設滴道村。1941年9月,劃歸雞寧縣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5月,設置滴道區,1950年7月改稱第三區,改隸雞西縣管轄。1956年5月,撤區劃鄉,設置滴道鎮。1957年3月,撤銷滴道鎮,正式設置雞西市滴道區。

1992年末,滴道區位於雞西市境西北部,東與城子河區相連,南與雞冠區、恆山區和麻山區接壤,西北與林口縣分界,北與雞東縣毗鄰。全區總人口13.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2萬人;滿、朝鮮、回、蒙古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4%。轄東興、大通溝、礦里、洗煤4個街道和兩個鄉。區政府駐地中心街,距市中心雞冠區15千米。(以上摘自《黑龍江省志·地名錄》,有改動)

1996年,滴道區轄4個街道、2個鄉:洗煤街道、東興街道、礦里街道、大通溝煤礦街道、滴道河鄉、蘭嶺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滴道區總人口121216人,其中:東興街道23494人、礦里街道53054人、洗煤街道6305人、大同溝街道5757人、滴道河鄉18261人、蘭嶺鄉14345人。

2001年,滴道區轄東興、礦里、洗煤、大通溝4個街道和蘭嶺、滴道河2個鄉,有19個行政村,116個自然屯,85個居委會。轄區內總人口12.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4萬人,占27.7%,城鎮人口8.9萬人,占72.3%。人口密度200.3人/平方千米。

2003年末,滴道區總人口110690人,轄4個街道、2個鄉,19個社區、19個行政村

2005年,全區總人口12.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4萬人,城鎮人口8.9萬人。

視頻

滴道區 相關視頻

滴道區快閃《我和我的祖國》
滴道區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合唱匯演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