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錦 (乾隆進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鏈接王錦:字綱齋清代順天府析津(今北京大興縣)人。乾隆年間進士翰林院編修,乾隆二十六年至二十九年(1761—1764)任廣西右江分巡道觀察使。右江分巡道駐柳州府,王錦駐柳期間,重視文化教育設施的建設和歷史文物的保護工作,主修《柳州府志》和《馬平縣誌》。

王錦,字綱齋清代順天府析津(今北京大興縣)人。乾隆年間進士,王錦與袁枚為同年進士 。擔任翰林院編修,乾隆二十六年至二十九年(1761—1764)任廣西右江分巡道觀察使。[1][2]

原圖鏈接馬平縣誌不同的版本。

右江分巡道駐柳州府,王錦駐柳期間,重視文化教育設施的建設和歷史文物的保護工作,主修《柳州府志》和《馬平縣誌》。[3]

原圖鏈接馬平縣誌不同的版本。

清乾隆二十七年,審核馬平縣知縣舒啟制定的《定柳江書院祭產規條議》,以保護柳侯祠柳江書院等建築,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主持重建柳江書院作為柳侯祠的附屬建築,並親撰《柳江書院碑記》。同年主持重建合祀柳宗元與劉蕡二公祠,並親撰《柳劉二公合祠碑記》。碑現存柳侯祠內。

原圖鏈接馬平縣誌不同的版本。

清乾隆三十年 (1765年 )重修鵝山劉蕡墓時設牌坊,有王錦題刻。[4]

王錦主張以柳宗元和劉蕡為楷模,指出「夫人文章得如柳,可以止矣;氣節得如劉,可以止矣」。王錦還與同僚慨解義囊捐助柳州的文化建設。右江分巡道觀察使王錦留名於柳州歷史長河中。[5]

擔任右江分巡道觀察使的業績

王錦對柑子堂、劉蕡墓、柳侯祠、賢良祠等處進行全面修繕,還捐資重修位於城東開元寺旁的慈善機構佑民院等。此時,柳江書院已房危傾塌,荊棘叢生,王錦即捐出俸祿,並加上纂修志書節餘的經費,作為修葺書院資金及生員津貼。

任上,他還撰寫了《請栽通省路樹議》,提請上司「通飭各州縣,派令佐雜等官、分認段落,督率地保一 律辦理,除賓州以南間有的兩旁房屋水田、中間經途窄狹者急其種植外,其餘寬闊大路悉令普栽」。文中特別提到種植柳樹,並詳細介紹了種植的方法。同時建議認真檢查,「各州縣將列樹株數匯選清冊,報明道府,或委員點驗,或遇便清查,察其種植之齊後,成活之多寡」,作為衡量地方官政績的一個條件。

到任次年,王錦組織編纂《柳州府志》,親任總修官;同時又命馬平知縣舒啟監修《馬平縣誌》。前後3年,完成了2部地方志書的編修,並刊印成書。 [6]

乾隆三十二年,巡道王錦發動捐款,增加書院基金,並將文昌縣充公田撥歸瓊台書院,每年得稅金光銀四十九兩二錢二分。還將漢民到儋縣開墾荒地種植甘蔗的租金,除撥給東坡書院外,餘下三百千文歸瓊台書院

後來墾荒者遷徙他地,大片蔗地棄荒,嘉慶八年知州曹世華向巡道請求減去五十千文。嘉慶二十四年,各墾戶再次逃散,知州鄧演春稟報巡道費丙章,請求再減,結果每年只交一百五十千文。其中,一百千文分派各州縣勻捐,儋州則繳納五十千文。[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