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玛格丽特·希金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玛格丽特.希金斯原图链接 图片来源网址

玛格丽特.希金斯(Marguerite Higgins,1920年9月3日--1966年1月3日)是一位美国的战地记者,曾亲赴第二次世界大战、韩战及越南战争中采访,因为其在韩国深入战场的报导和成就而声名大噪,撰写了《韩国战争》一书,并因此于1951年7月获得了普利策奖,成为第一个获得普利策奖的女性,被称为勇敢的烈性记者。

人物简介

玛格丽特•希金斯(Marguerite Higgins,1922—1966)是《纽约先驱论坛报》的记者,希金斯通过深入朝鲜战地,记录了她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并将其汇聚一起撰写了《韩国战争》(War in Korea)这部书。[1]

《韩国战争》一书最早在1951年出版,1951年7月,希金斯获得了普利策奖,这是女性首次获得普利策奖的荣耀。[2]

拥有玛丽莲•梦露 (Marilyn Monroe) 般的美丽容貌的希金斯,还当过有名烟公司的广告模特。在美丽的容貌上,以泥土代替化妆品的女记者通过新闻和此书向全世界介绍了守住自由的战争的意义。[3]

玛格丽特•希金斯1942年来到《纽约先驱论坛报》(New York Tribune)后,主动请缨去欧洲报道战争,但遭到编辑的坚决拒绝。经过两年多的不懈争取,1944年编辑才同意派她到伦敦。[4]

“新一代女记者”与二战机遇

希金斯与同时期很多著名记者不同的一点,是她完整接受了新闻学高等教育。希金斯先是在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专攻法语,得到了文学学士学位,这和很多同时代的记者相比,已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然而她毕业后从西海岸启程前往纽约,之后又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深造获得新闻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这还是要拜普利策所赐。

1942年,希金斯走进了美国老牌报纸《纽约先驱论坛报》的办公室,正式成为报社一员,此时纽约安然无恙,但世界正处于战火荼毒之中,希金斯申请到欧洲报道战事,编辑部的回答很简单——不行。不因为别的,只是单纯的性别歧视。[5]

尽管美国女性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在希金斯出生的那一年赢得了选举权,但社会风气还是希望把女性束缚在家里。在新闻行业里也相同,战争爆发报社选派的往往是人高马大的男记者,对女性记者的申请则会千方百计地拒绝,只要求她们写一些关于时尚、烹饪的文章。希金斯自进入报社之时起,就申请前往欧洲,经过了两年多的争取,加上前线也有女记者的先例,编辑终于同意了她的请求,希金斯终于踏上了欧洲大陆。[6]

在欧洲,希金斯先被派驻伦敦,继而常驻解放后的巴黎,随后,她的行程随美军进攻箭头的指向而动,先后报道了盟军在法国德国境内的战事。就在欧洲战场战火即将熄灭之际,希金斯自己可能也不知道,她即将揭开人类历史最黑暗的一页。[7]

1945年4月29日,希金斯和一些记者在前往慕尼黑的道路上遇到一支吉普车队,这支车队的目的地不是纳粹的老巢慕尼黑,而是它旁边的一个小目标——达豪。希金斯敏锐的察觉到这将会是一个重大新闻,她和摄影记者申请随行,意外地成为第一批解放达豪集中营的美国人。[8]

在达豪集中营外,希金斯发现了“死亡铁路”以及大量战俘尸体。希金斯原本想随军对达豪集中营发起进攻,但党卫队已经挂起了白旗。参观完达豪集中营的希金斯十分震惊,她原本以为毒气室是苏联反德宣传的手段,没成想竟是事实。愤怒的美军士兵屠杀了投降的党卫队战俘,她迅速采写了相关报道,发回纽约总部,但第二天希特勒自杀和德国即将投降的消息铺天盖地的充斥各大报纸头条,希金斯的文章被挤到一旁。[9]

玛格丽特希金斯和《星条旗报》记者福斯特随军解放达豪,达豪集中营的通讯和大量表现集中营惨状的照片便是出自他们二人。解放达豪后,希金斯又报道了解放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苏军攻克柏林以及最后的纽伦堡大审判。作为117位授权随军报道二战的女性记者之一,希金斯在战争中向人们展示了女性可以做得更好,可以打破报社的限制和战场的常规。[10]

纵观二战时期的战地女记者,希金斯无疑是幸运的,她没有受到军方太多阻拦,没有因战场违规而被处分,完整经历了战争,实现了自己的“英雄梦”。[11]

玛格丽特.希金斯1 原图链接 图片来源网址

朝鲜战场扬威

二战结束以后,“让女人回家去”的呼声不绝于耳,大量女性战地记者回到美国。而希金斯努力在《纽约先驱论坛报》驻东京记者站申请到了一个位置,准备开始自己的东方的记者生涯。没想到,这个普通的调职又一次让希金斯站在了战争舞台上。[12]

1950年6月25日拂晓,朝鲜人民军在金日成的指挥下挥军南下,越过三八线,向毫无准备的韩国军队进攻,尚未进入战争状态的韩军节节败退。战争突然爆发,希金斯立刻申请前往朝鲜报道战况,然而报社编辑们的歧视仍没有消失,他们希望派自己最富经验的男记者霍莫尔•比加特替代希金斯。希金斯据理力争,坚持留在朝鲜,向报社表示愿意通过报道与比加特在争夺头版一事上一较高下,单方面退出绝无可能。[13]

战争爆发两天后,希金斯随美军飞机飞抵南韩,踏进陷入北朝鲜重重包围的汉城,晚上就睡在美国军事顾问团的大楼里。战争进程之迅速超过了任何人想象,希金斯下午刚进汉城,深夜就传来命令——汉城即将失守,所有人立刻南撤。就在这一天晚些时候,北朝鲜军控制了汉城。[14]

撤退本来是按计划进行的,然而慌不择路的韩军为了阻止朝鲜如潮的攻势,在上司的默许下,决定将汉江大桥爆破,延缓敌军进攻,希金斯等人对此毫不知情。6月28日凌晨两点半,3000余磅炸药被引燃,汉江大桥爆破,这次爆破造成桥上大量逃亡百姓伤亡,大批韩军、南逃百姓和希金斯等记者被困于汉江北岸。冒着飞机轰炸的危险,希金斯等人坐摆渡船抵达汉江南岸,而朝鲜军队很快就进抵汉江。第二天,希金斯随麦克阿瑟返回日本,她将这几日混乱不堪的情况和战争进程发回纽约,很快就成为了朝鲜战场上的明星。[15]

在朝鲜,麦克阿瑟将军是桀骜不驯且极度讨厌记者的,二战中,他曾在解放菲律宾后禁止报道,将大量女记者困在关岛,希金斯也熟知此人个性,明白如果想在报道领域有所作为,必须得到麦克阿瑟的首肯。希金斯见到了麦克阿瑟,将军企图用套话和旧观点让希金斯打消念头,并开玩笑地说:女性应该远离战场,这里有太多不方便的地方。希金斯的回答使她名扬天下:“没关系,大不了方便的时候,海军陆战队用马路这一边,我用另一边。”[16]

艰苦的越南报道环境

玛格丽特.希金斯2 原图链接 图片来源网址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她返回美国,专注于写作,在1955年先后出版了《新闻是一件奇异的事》、《红线绒与黑面包》讲述自己的战地记者经历。这一时期里,希金斯的报道对象“高大上”起来——西班牙独裁领袖佛朗哥、苏联的赫鲁晓夫、印度的尼赫鲁都成为了她新闻稿里的内容。[17]

1958年和1959年,希金斯家中添丁,诞下一儿一女。本以为就此便可以和战场挥手告别,然而美国在东方另一个战场又与共产党较起劲儿来,那里是越南[18]

1959年,美国开始频繁插手越南,在战争初期,美国很少有记者报道越南战争,所有消息都是由军方和南越政府放出,这使得美国民众非常不满,对美国插手越南事务的质疑声四起。[19]

在越南的很多记者对这个国家的文化一无所知,而游击战、丛林战、胡志明小道等专有名词也让他们的写作头疼不已。尽管派驻记者众多,但有优秀作品者很少,而美国民众眼中的越南人形象一会儿是遵纪守法的良民,一会儿又变成杀人放火的强盗,加上经常有美军对越南民众无差别屠杀的新闻频出,这都使希金斯很愤怒,她强烈的爱国心告诉她,记者们只知道南越政府的不足而忽视了北越的种种恐怖行径。1963年,43岁的希金斯启程前往越南,开始了人生最后一次战地采访之旅。[20]

越南的环境是艰苦的,首当其冲的就是生命危险。整个越战期间,有63位记者殉职,其中,三位女性遇难,两位曾被北越军队俘获监禁。其次,越南的基础设施很差,甚至不如朝鲜战场。有时候为了打一通电话确认新闻需要一上午,而新闻稿件拟好必须迅速发出,因为晚上军方会切断电力,而食品的短缺会让狄基•夏贝尔这样的女性饥不择食,与军队随行的女记者要和士兵错开使用卫生间的时间。毫无疑问,这些困难即使是已然成为明星记者的希金斯也要克服的。不过已过不惑之年的希金斯没有再采写自己亲历的战事,而将目光放在了政治事件上,把所有自己的看法集结起来发给《纽约先驱论坛报》。在新闻专业和爱国主义上,希金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21]

1963年,佛教起义爆发,希金斯坚持认为这是受了北越政治力量的挑唆,南越政府在宗教宽容上做出了最大努力;而面对僧人的自焚示威时,希金斯认为这是僧人故意煽动人们对南越政府的仇恨情绪,不能反映宗教歧视在越南乡村普遍存在,从而造成这种灾难。当然,希金斯也并非一味护短,她也就美国政府插手南越政治提出了抗议,但总体来说,爱国心驱使她离新闻专业渐行渐远。[22]

希金斯将越南见闻集结出书,取名为《我们的越南梦魇》,希望人们正视战争,支持美国的国家政策。当然,这引起了支持像玛莎•盖尔霍恩等同情越南的美国人民的不满。1965年,希金斯在越南执行一次采访任务后感染了罕见的热带恶性疾病,身体日渐消瘦,第二年就去世了。[23]

希金斯去世后,与丈夫合葬于阿灵顿国家公墓,也许,对于这位一生随美军做战地报道的记者来说,这是最好的慰藉。[24]

参考文献

  1. [1]玛格丽特•希金斯.名人简历
  2. [2]玛格丽特•希金斯.名人简历
  3. [3]玛格丽特•希金斯.名人简历
  4. [4]玛格丽特•希金斯.名人简历
  5. [5]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
  6. [6] 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
  7. [7]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
  8. [8]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
  9. [9]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
  10. [10]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
  11. [11]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
  12. [12]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
  13. [13]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
  14. [14]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
  15. [15]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
  16. [16]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
  17. [17]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
  18. [18]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
  19. [19]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
  20. [20]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
  21. [21]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
  22. [22]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
  23. [23]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
  24. [24]在那个鼓励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却说服麦克阿瑟让她上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