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瑪格麗特·希金斯

瑪格麗特.希金斯原圖鏈接 圖片來源網址

瑪格麗特.希金斯(Marguerite Higgins,1920年9月3日--1966年1月3日)是一位美國的戰地記者,曾親赴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及越南戰爭中採訪,因為其在韓國深入戰場的報導和成就而聲名大噪,撰寫了《韓國戰爭》一書,並因此於1951年7月獲得了普利策獎,成為第一個獲得普利策獎的女性,被稱為勇敢的烈性記者。

目錄

人物簡介

瑪格麗特•希金斯(Marguerite Higgins,1922—1966)是《紐約先驅論壇報》的記者,希金斯通過深入朝鮮戰地,記錄了她所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並將其匯聚一起撰寫了《韓國戰爭》(War in Korea)這部書。[1]

《韓國戰爭》一書最早在1951年出版,1951年7月,希金斯獲得了普利策獎,這是女性首次獲得普利策獎的榮耀。[2]

擁有瑪麗蓮•夢露 (Marilyn Monroe) 般的美麗容貌的希金斯,還當過有名煙公司的廣告模特。在美麗的容貌上,以泥土代替化妝品的女記者通過新聞和此書向全世界介紹了守住自由的戰爭的意義。[3]

瑪格麗特•希金斯1942年來到《紐約先驅論壇報》(New York Tribune)後,主動請纓去歐洲報道戰爭,但遭到編輯的堅決拒絕。經過兩年多的不懈爭取,1944年編輯才同意派她到倫敦。[4]

「新一代女記者」與二戰機遇

希金斯與同時期很多著名記者不同的一點,是她完整接受了新聞學高等教育。希金斯先是在加州大學的伯克利分校專攻法語,得到了文學學士學位,這和很多同時代的記者相比,已經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然而她畢業後從西海岸啟程前往紐約,之後又在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深造獲得新聞學專業的碩士學位,這還是要拜普利策所賜。

1942年,希金斯走進了美國老牌報紙《紐約先驅論壇報》的辦公室,正式成為報社一員,此時紐約安然無恙,但世界正處於戰火荼毒之中,希金斯申請到歐洲報道戰事,編輯部的回答很簡單——不行。不因為別的,只是單純的性別歧視。[5]

儘管美國女性經過幾十年不懈努力,在希金斯出生的那一年贏得了選舉權,但社會風氣還是希望把女性束縛在家裡。在新聞行業里也相同,戰爭爆發報社選派的往往是人高馬大的男記者,對女性記者的申請則會千方百計地拒絕,只要求她們寫一些關於時尚、烹飪的文章。希金斯自進入報社之時起,就申請前往歐洲,經過了兩年多的爭取,加上前線也有女記者的先例,編輯終於同意了她的請求,希金斯終於踏上了歐洲大陸。[6]

在歐洲,希金斯先被派駐倫敦,繼而常駐解放後的巴黎,隨後,她的行程隨美軍進攻箭頭的指向而動,先後報道了盟軍在法國德國境內的戰事。就在歐洲戰場戰火即將熄滅之際,希金斯自己可能也不知道,她即將揭開人類歷史最黑暗的一頁。[7]

1945年4月29日,希金斯和一些記者在前往慕尼黑的道路上遇到一支吉普車隊,這支車隊的目的地不是納粹的老巢慕尼黑,而是它旁邊的一個小目標——達豪。希金斯敏銳的察覺到這將會是一個重大新聞,她和攝影記者申請隨行,意外地成為第一批解放達豪集中營的美國人。[8]

在達豪集中營外,希金斯發現了「死亡鐵路」以及大量戰俘屍體。希金斯原本想隨軍對達豪集中營發起進攻,但黨衛隊已經掛起了白旗。參觀完達豪集中營的希金斯十分震驚,她原本以為毒氣室是蘇聯反德宣傳的手段,沒成想竟是事實。憤怒的美軍士兵屠殺了投降的黨衛隊戰俘,她迅速采寫了相關報道,發回紐約總部,但第二天希特勒自殺和德國即將投降的消息鋪天蓋地的充斥各大報紙頭條,希金斯的文章被擠到一旁。[9]

瑪格麗特希金斯和《星條旗報》記者福斯特隨軍解放達豪,達豪集中營的通訊和大量表現集中營慘狀的照片便是出自他們二人。解放達豪後,希金斯又報道了解放的布痕瓦爾德集中營,蘇軍攻克柏林以及最後的紐倫堡大審判。作為117位授權隨軍報道二戰的女性記者之一,希金斯在戰爭中向人們展示了女性可以做得更好,可以打破報社的限制和戰場的常規。[10]

縱觀二戰時期的戰地女記者,希金斯無疑是幸運的,她沒有受到軍方太多阻攔,沒有因戰場違規而被處分,完整經歷了戰爭,實現了自己的「英雄夢」。[11]

 
瑪格麗特.希金斯1 原圖鏈接 圖片來源網址

朝鮮戰場揚威

二戰結束以後,「讓女人回家去」的呼聲不絕於耳,大量女性戰地記者回到美國。而希金斯努力在《紐約先驅論壇報》駐東京記者站申請到了一個位置,準備開始自己的東方的記者生涯。沒想到,這個普通的調職又一次讓希金斯站在了戰爭舞台上。[12]

1950年6月25日拂曉,朝鮮人民軍在金日成的指揮下揮軍南下,越過三八線,向毫無準備的韓國軍隊進攻,尚未進入戰爭狀態的韓軍節節敗退。戰爭突然爆發,希金斯立刻申請前往朝鮮報道戰況,然而報社編輯們的歧視仍沒有消失,他們希望派自己最富經驗的男記者霍莫爾•比加特替代希金斯。希金斯據理力爭,堅持留在朝鮮,向報社表示願意通過報道與比加特在爭奪頭版一事上一較高下,單方面退出絕無可能。[13]

戰爭爆發兩天後,希金斯隨美軍飛機飛抵南韓,踏進陷入北朝鮮重重包圍的漢城,晚上就睡在美國軍事顧問團的大樓里。戰爭進程之迅速超過了任何人想象,希金斯下午剛進漢城,深夜就傳來命令——漢城即將失守,所有人立刻南撤。就在這一天晚些時候,北朝鮮軍控制了漢城。[14]

撤退本來是按計劃進行的,然而慌不擇路的韓軍為了阻止朝鮮如潮的攻勢,在上司的默許下,決定將漢江大橋爆破,延緩敵軍進攻,希金斯等人對此毫不知情。6月28日凌晨兩點半,3000餘磅炸藥被引燃,漢江大橋爆破,這次爆破造成橋上大量逃亡百姓傷亡,大批韓軍、南逃百姓和希金斯等記者被困於漢江北岸。冒着飛機轟炸的危險,希金斯等人坐擺渡船抵達漢江南岸,而朝鮮軍隊很快就進抵漢江。第二天,希金斯隨麥克阿瑟返回日本,她將這幾日混亂不堪的情況和戰爭進程發回紐約,很快就成為了朝鮮戰場上的明星。[15]

在朝鮮,麥克阿瑟將軍是桀驁不馴且極度討厭記者的,二戰中,他曾在解放菲律賓後禁止報道,將大量女記者困在關島,希金斯也熟知此人個性,明白如果想在報道領域有所作為,必須得到麥克阿瑟的首肯。希金斯見到了麥克阿瑟,將軍企圖用套話和舊觀點讓希金斯打消念頭,並開玩笑地說:女性應該遠離戰場,這裡有太多不方便的地方。希金斯的回答使她名揚天下:「沒關係,大不了方便的時候,海軍陸戰隊用馬路這一邊,我用另一邊。」[16]

艱苦的越南報道環境

 
瑪格麗特.希金斯2 原圖鏈接 圖片來源網址

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她返回美國,專注於寫作,在1955年先後出版了《新聞是一件奇異的事》、《紅線絨與黑麵包》講述自己的戰地記者經歷。這一時期里,希金斯的報道對象「高大上」起來——西班牙獨裁領袖佛朗哥、蘇聯的赫魯曉夫、印度的尼赫魯都成為了她新聞稿里的內容。[17]

1958年和1959年,希金斯家中添丁,誕下一兒一女。本以為就此便可以和戰場揮手告別,然而美國在東方另一個戰場又與共產黨較起勁兒來,那裡是越南[18]

1959年,美國開始頻繁插手越南,在戰爭初期,美國很少有記者報道越南戰爭,所有消息都是由軍方和南越政府放出,這使得美國民眾非常不滿,對美國插手越南事務的質疑聲四起。[19]

在越南的很多記者對這個國家的文化一無所知,而游擊戰、叢林戰、胡志明小道等專有名詞也讓他們的寫作頭疼不已。儘管派駐記者眾多,但有優秀作品者很少,而美國民眾眼中的越南人形象一會兒是遵紀守法的良民,一會兒又變成殺人放火的強盜,加上經常有美軍對越南民眾無差別屠殺的新聞頻出,這都使希金斯很憤怒,她強烈的愛國心告訴她,記者們只知道南越政府的不足而忽視了北越的種種恐怖行徑。1963年,43歲的希金斯啟程前往越南,開始了人生最後一次戰地採訪之旅。[20]

越南的環境是艱苦的,首當其衝的就是生命危險。整個越戰期間,有63位記者殉職,其中,三位女性遇難,兩位曾被北越軍隊俘獲監禁。其次,越南的基礎設施很差,甚至不如朝鮮戰場。有時候為了打一通電話確認新聞需要一上午,而新聞稿件擬好必須迅速發出,因為晚上軍方會切斷電力,而食品的短缺會讓狄基•夏貝爾這樣的女性飢不擇食,與軍隊隨行的女記者要和士兵錯開使用衛生間的時間。毫無疑問,這些困難即使是已然成為明星記者的希金斯也要克服的。不過已過不惑之年的希金斯沒有再采寫自己親歷的戰事,而將目光放在了政治事件上,把所有自己的看法集結起來發給《紐約先驅論壇報》。在新聞專業和愛國主義上,希金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21]

1963年,佛教起義爆發,希金斯堅持認為這是受了北越政治力量的挑唆,南越政府在宗教寬容上做出了最大努力;而面對僧人的自焚示威時,希金斯認為這是僧人故意煽動人們對南越政府的仇恨情緒,不能反映宗教歧視在越南鄉村普遍存在,從而造成這種災難。當然,希金斯也並非一味護短,她也就美國政府插手南越政治提出了抗議,但總體來說,愛國心驅使她離新聞專業漸行漸遠。[22]

希金斯將越南見聞集結出書,取名為《我們的越南夢魘》,希望人們正視戰爭,支持美國的國家政策。當然,這引起了支持像瑪莎•蓋爾霍恩等同情越南的美國人民的不滿。1965年,希金斯在越南執行一次採訪任務後感染了罕見的熱帶惡性疾病,身體日漸消瘦,第二年就去世了。[23]

希金斯去世後,與丈夫合葬於阿靈頓國家公墓,也許,對於這位一生隨美軍做戰地報道的記者來說,這是最好的慰藉。[24]

參考文獻

  1. [1]瑪格麗特•希金斯.名人簡歷
  2. [2]瑪格麗特•希金斯.名人簡歷
  3. [3]瑪格麗特•希金斯.名人簡歷
  4. [4]瑪格麗特•希金斯.名人簡歷
  5. [5]在那個鼓勵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卻說服麥克阿瑟讓她上戰場.
  6. [6] 在那個鼓勵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卻說服麥克阿瑟讓她上戰場.
  7. [7]在那個鼓勵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卻說服麥克阿瑟讓她上戰場.
  8. [8]在那個鼓勵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卻說服麥克阿瑟讓她上戰場.
  9. [9]在那個鼓勵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卻說服麥克阿瑟讓她上戰場.
  10. [10]在那個鼓勵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卻說服麥克阿瑟讓她上戰場
  11. [11]在那個鼓勵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卻說服麥克阿瑟讓她上戰場.
  12. [12]在那個鼓勵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卻說服麥克阿瑟讓她上戰場.
  13. [13]在那個鼓勵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卻說服麥克阿瑟讓她上戰場.
  14. [14]在那個鼓勵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卻說服麥克阿瑟讓她上戰場.
  15. [15]在那個鼓勵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卻說服麥克阿瑟讓她上戰場.
  16. [16]在那個鼓勵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卻說服麥克阿瑟讓她上戰場.
  17. [17]在那個鼓勵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卻說服麥克阿瑟讓她上戰場.
  18. [18]在那個鼓勵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卻說服麥克阿瑟讓她上戰場.
  19. [19]在那個鼓勵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卻說服麥克阿瑟讓她上戰場.
  20. [20]在那個鼓勵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卻說服麥克阿瑟讓她上戰場.
  21. [21]在那個鼓勵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卻說服麥克阿瑟讓她上戰場.
  22. [22]在那個鼓勵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卻說服麥克阿瑟讓她上戰場.
  23. [23]在那個鼓勵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卻說服麥克阿瑟讓她上戰場.
  24. [24]在那個鼓勵女性回家的年代,她卻說服麥克阿瑟讓她上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