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留鸟,是指长期栖居在生殖地域,不作周期性迁徙的鸟类。
留鸟世界各地均有,中国南方种类较多,北方留鸟,均为耐寒种类,如松鸡、雷鸟、雪鸡等。
生活习性
留鸟活动范围较小,终年生活在它们出生的区域里,不因季节变化而迁徙。如老鹰、麻雀、喜鹊、乌鸦等。
留鸟分为很多种 每一种鸟类的生活习性都是不一样。
留鸟在冬季很难觅食,每到冬季,有的留鸟就成群结队地生活在一起,啄取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为食。
鸟类根据有无迁徙习性可将鸟类区分为留鸟和候鸟两大类(另说:留鸟、候鸟、迷鸟三类)。参见:候鸟、迷鸟、海鸟 等。 [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 留鸟 | 亚 门 | 脊索动物亚门 | 分布区域 | 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欧洲、中东、东南亚、东亚。 | 门 | 脊索动物门 |
界 | 动物界 | 目 | 今颚总目 | 科 | 文鸟科 | 纲 | 鸟纲 |
产生原因
迁徙也是鸟类对外界条件、季节变化的一种适应,是某些鸟类的一种本能。
鸟类的迁徙,往往是受到外界各种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引起。
每当冬季繁殖地区气温下降,日照缩短,食料减少,对鸟类生活带来不利,它们就飞到气候温暖和食物较丰富的南方越冬。
但越冬地区不适于营巢,育雏,到第二年春天,它们又迁归故乡繁殖。
也有本身是候鸟,但是因为栖息地环境改变而变成留鸟的情况,一是与气候逐渐变暖有关 。
二是一些家养鸟和遭非法捕获贩卖的鸟被放归自然后错过了迁徙季节,就留在了当地 。
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树多了草多了,提供的食物满足了候鸟的生存需求。
留鸟如何度过漫漫寒冬
留鸟通常终年在其出生地(或称繁殖区)生活,常年不迁徙,世界各地均有此类留鸟。
中国的典型留鸟有麻雀、乌鸦、白头翁、喜鹊、画眉、鱼鹰、啄木鸟、鹰等。
中国冬季的气候特点主要是寒冷、干燥。在北方,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亚的冷高压影响,经常有冷空气南下形成寒潮。
寒冬腊月,冰天雪地,自然界的许多动物都纷纷回归巢穴,进入“蛰伏”的冬眠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留鸟在冬季很难觅食,每到冬季,有的留鸟就成群结队地生活在一起,啄取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为食,它们大部分都有自己的过冬妙招 。
鸟类自带奇特“羽绒服”
留鸟的羽毛帮助它们保持温暖,其表层羽毛下的绒毛(俗称“羽绒”)保暖效果尤佳,就像人们常穿的羽绒服一样,它可以锁住空气,保持体表热量不流失。
冬天,鸟类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强化身上的“羽绒服”,以更好地保存热量:随着温度的下降,一些鸟类可以长出更多的羽毛,这无疑将改善羽毛的隔热性能 。
另一些鸟类无法长出更多的羽毛,但会把羽毛变得蓬松,在羽绒中创造出容纳更多空气的“口袋”,使其具备更好的隔热能力,阻止身体热量散发 。
此外,还有一些鸟类为了保持体温,长得特别矮小,进一步减小体表散热面积,典型代表就是为人们所熟悉的麻雀。
对于留鸟这身“羽绒服”而言,水可以说是最大的威胁。
因为羽毛中的空气是很好的绝缘体,但羽毛被水打湿后,隔热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鸟类会尽量不让羽毛被打湿,它们进化出分泌油脂的腺体,可以在羽毛上涂一层防水涂层,以防止“羽绒服”被淋湿。
光秃秃的腿脚经过防寒“设计”
羽毛可以遮盖大部分身体表面,但鸟类总有一些部位无法受到羽毛的保护。例如鸟类那纤细的双腿,又是如何保暖的呢?
其实,鸟类的腿部和脚部对寒冷具有天生的抗性,它们的腿上覆盖着鳞片,而且内部大多是骨头和肌腱,没有多余的组织,这使得腿部与外界的接触面积做到了最小。
还有一些鸟类对循环系统做了特殊改造,即在较冷的外部区域,如腿脚,和较温暖的内部区域之间的血液循环会更有效,这使得血液循环更迅速,以避免腿脚被冻伤。
除此之外,鸟类还有自己的腿脚防寒小妙招。
它们会卧在可以盖住或部分盖住腿和脚的地方,也可以在一个类似的地方蹲下,例如蹲在一棵常青树的树冠上。树叶的保护使得这里的风寒更少。
群居的越冬鸟类,如山雀,在冬天会彼此更为接近,利用群体的力量,互相给予保护和温暖。
如果这些条件都不具备,鸟类还可能会在太阳下找到一个位置,利用太阳能保持体温,并通过颤抖增加血液循环和肌肉运动的热量。
而且,鸟类的腿脚发挥作用,多半是在休息时。当它站在树枝上时,并不像人类的想象一样需要花大力气来保持平衡,而是消耗很少的能量,类似于“悬挂”在树枝上。
这类似于电梯的安全特性,当电源关闭时,电梯会卡在原地,巧妙的设计使它不需要消耗能量来维持姿态,也不会坠落到电梯井的底部。
鸟类这种“节能”设计,为其在寒冷中维持生命保留了尽可能多的能量。
小鸟也有越冬“储备粮”
从食物中获得足够的能量是保持温暖最有效的策略之一,鸟类会在冬天有选择地吃热量更高的食物。
对于小型鸟类来说,它们还会在温暖季节留下“储备粮”,如坚果、种子等易于保存的食物。通过特殊的大脑结构,鸟类可以记住自己储存食物的位置,这样它们就能很快找到食物。
这提高了鸟类在冬季觅食的效率。大部分种子被储存在树皮的裂缝里,甚至是在房屋侧边的木头碎片之间。
鸟类在秋天的时候会做尽可能多的准备,以便在寒冷的冬天生存。
有些鸟会储存一些脂肪。对于冬眠动物来说,这是一种常见的行为,但对鸟类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策略,因为增加脂肪会使鸟类增重、增加活动的能量消耗。
在寒冷的季节里,无法冬眠的鸟类增加能量消耗是一件十分致命的事。
鸟类的另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是在这一季节里不做一些浪费精力的事,比如保卫领地、唱歌和求偶、建造或维护巢穴、生蛋等。
事实上,在某一年中,鸟类的繁殖期可能会受到迟来的寒冷天气的影响,也可能会受到春季暴风雪影响。
在遇到这些突发寒冷事件时,它们懂得延后自己的生理周期。
大多数成对的鸟类在5年或5年以上的时间里繁殖出一个或多个后代。
果所有这些成年或亚成年鸟都能生存和繁殖,整个地球将在几十年内被鸟类所覆盖。
很多因素会导致鸟类夭折,包括捕食者、疾病、饥饿和寒冷。
各出奇招度寒冬
一些鸟类还有一些过冬“奇招”。部分鸟类可以将它们的代谢率降低到几乎像乌龟一样,心率减慢、体温下降。
在这种状态下,它们消耗的热量更少,这有助于度过最寒冷的夜晚。
像山雀和小金龟这样的小鸟,在夜间可以自主降低体温。这项技术使它们能够节省近四分之一的能量。
另一方面,虽然水会打湿羽毛,但鸟类也不能离开水,因为脱水对鸟类的威胁甚至大于饥饿。
此外,鸟类还能利用少量水对羽毛做梳理,使其保持定位和排列。
在冬天,羽毛的排列不均会增加缝隙,使其中的空气流失,最终导致鸟类的体温下降得更快。
在寒冷的北方,冬天只有少量的非冷冻水源可供利用。
虽然鸟可以吃雪,但是吃雪会导致体温下降,喝不结冰的水仍然是首选。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留鸟学会了依靠人类。
它们生活在人类身边,利用人工水源,如经过改造的河流、公园、池塘等获取必不可少的水资源。有时还依靠人类获取食物和栖息地。
为了在最寒冷的月份里生存,越冬的鸟儿们各逞“才华”,使出了它们力所能及的任何手段。
视频---他一直在追踪一种特殊的留鸟,这种鸟一直生活在礁石上
参考来源
- ↑ 哪些是候鸟,哪些是留鸟?, 作业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