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网络的图片

盗,汉语一级字 ,读作dào,最早见于甲骨文。盗的本义是过河越界,劫物掠货。但本义已消失。后来扩大引申为行窃,偷窃。再由行窃,偷窃引申为行窃者,偷窃者。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盗

拼音; dào

注音; ㄉㄠˋ

部首; 皿

部外; 6

总笔画; 11

统一码; 基本区 U+76D7

字形分析; 上下结构

笔顺; 41353425221

五笔; uqwl

仓颉; iobt

郑码; tdrl

四角码; 37102

字级; 一级字

平水韵; 二十号

字源演变

盗,甲骨文"图A"="图B"(次,贪欲)+"图C"(舟,过河越界),表示因贪越界劫掠。造字本义:动词,出于贪欲,过河越界,劫物掠货。篆文"图D"将金文字形中的"舟""图C"写成"皿""图E"。隶书"图F"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图G"简写成"两点水""图H";将篆文字形中的"图I"写成"图J";将篆文字形中的"图E"写成"图K"。

会意字。 《说文》:"盗,私利物也。从㳄,㳄欲皿者。"盗字在西周文献、春秋至战国文献中基本用法为偷窃别人财物之义。盗字见于甲骨文,从㳄从舟。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㳄盗》:"盗字从皿㳄声,古读㳄如诞,二字双声,已详前文。《老子》五十三章的'是谓盗夸',盗夸即诞夸。

石鼓文的字从竹从盗(盗),字从,与《说文》籀文合。《说文》训㳄字为'慕欲口液'。甲骨文㳄者,有的以手拂液形,有的象口液外流形,故后世形容人之贪饕,以垂涎为言。

甲骨文盗字只一见,与㳄同用。口液为㳄之本,引申之则为水流泛滥无方,水流泛滥无方又与后世盗窃之义相因。"秦文字多从㳄从皿,㳄字之本义为口液外流,皿是食器,会贪欲盗窃之意。义由此而再进一步引申。后世《说文》学家以见于《说文》的盗字为正体,以不见于《说文》的盗字为晚出俗体。实际是声符㳄在甲骨文中从三点水、两点水共存,用法无别。

甲骨文盗字正从两点水,一直到汉碑也是如此写法。可见盗字非晚出的俗体。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盗,私利物也。从㳄,㳄欲皿者。

康熙字典 《唐韵》徒到切。《集韵》《韵会》大到切。《正韵》杜到切。$音导。

《说文》:私利物也。《易·说卦》:坎为盗。疏:取水行潜,窃如盗贼也。《左传·文十八年》:窃贿为盗,盗器为奸。《周礼·秋官》:司隶帅其民而搏盗贼。《诗·小雅》:君子信盗,乱是用暴。传:盗,逃也。《风俗通》:言其昼伏夜奔,逃避人也。

又《正字通》:凡阴私自利者皆谓之盗。《谷梁传·哀四年》:春秋有三盗:微杀大夫谓之盗。非所取而取之谓之盗。辟中国之正道以袭利谓之盗。

又泉名。《后汉·郡国志》:徐州有盗泉。《说苑》水名盗泉,孔子不饮,丑其名也。

又星名。《宋史·天文志》:客星东南,曰盗星,主大盗。

又千里马名。《穆天子传》:右服盗骊。《尔雅·释畜》疏:骏马小颈,名曰盗骊。

又草名。《尔雅·释草》疏:蕧一名盗庚。

《六书正讹》:㳄,卽涎字,欲也。欲、皿为盗,会意。从㳄,俗从次,误。[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