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網絡的圖片

盜,漢語一級字 ,讀作dào,最早見於甲骨文。盜的本義是過河越界,劫物掠貨。但本義已消失。後來擴大引申為行竊,偷竊。再由行竊,偷竊引申為行竊者,偷竊者。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盜

拼音; dào

注音; ㄉㄠˋ

部首; 皿

部外; 6

總筆畫; 11

統一碼; 基本區 U+76D7

字形分析; 上下結構

筆順; 41353425221

五筆; uqwl

倉頡; iobt

鄭碼; tdrl

四角碼; 37102

字級; 一級字

平水韻; 二十號

字源演變

盜,甲骨文"圖A"="圖B"(次,貪慾)+"圖C"(舟,過河越界),表示因貪越界劫掠。造字本義:動詞,出於貪慾,過河越界,劫物掠貨。篆文"圖D"將金文字形中的"舟""圖C"寫成"皿""圖E"。隸書"圖F"將篆文字形中的"水""圖G"簡寫成"兩點水""圖H";將篆文字形中的"圖I"寫成"圖J";將篆文字形中的"圖E"寫成"圖K"。

會意字。 《說文》:"盜,私利物也。從㳄,㳄欲皿者。"盜字在西周文獻、春秋至戰國文獻中基本用法為偷竊別人財物之義。盜字見於甲骨文,從㳄從舟。於省吾《甲骨文字釋林·釋㳄盜》:"盜字從皿㳄聲,古讀㳄如誕,二字雙聲,已詳前文。《老子》五十三章的'是謂盜夸',盜夸即誕夸。

石鼓文的字從竹從盜(盜),字從,與《說文》籀文合。《說文》訓㳄字為'慕欲口液'。甲骨文㳄者,有的以手拂液形,有的象口液外流形,故後世形容人之貪饕,以垂涎為言。

甲骨文盜字只一見,與㳄同用。口液為㳄之本,引申之則為水流泛濫無方,水流泛濫無方又與後世盜竊之義相因。"秦文字多從㳄從皿,㳄字之本義為口液外流,皿是食器,會貪慾盜竊之意。義由此而再進一步引申。後世《說文》學家以見於《說文》的盜字為正體,以不見於《說文》的盜字為晚出俗體。實際是聲符㳄在甲骨文中從三點水、兩點水共存,用法無別。

甲骨文盜字正從兩點水,一直到漢碑也是如此寫法。可見盜字非晚出的俗體。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盜,私利物也。從㳄,㳄欲皿者。

康熙字典 《唐韻》徒到切。《集韻》《韻會》大到切。《正韻》杜到切。$音導。

《說文》:私利物也。《易·說卦》:坎為盜。疏:取水行潛,竊如盜賊也。《左傳·文十八年》:竊賄為盜,盜器為奸。《周禮·秋官》:司隸帥其民而搏盜賊。《詩·小雅》:君子信盜,亂是用暴。傳:盜,逃也。《風俗通》:言其晝伏夜奔,逃避人也。

又《正字通》:凡陰私自利者皆謂之盜。《穀梁傳·哀四年》:春秋有三盜:微殺大夫謂之盜。非所取而取之謂之盜。辟中國之正道以襲利謂之盜。

又泉名。《後漢·郡國志》:徐州有盜泉。《說苑》水名盜泉,孔子不飲,丑其名也。

又星名。《宋史·天文志》:客星東南,曰盜星,主大盜。

又千里馬名。《穆天子傳》:右服盜驪。《爾雅·釋畜》疏:駿馬小頸,名曰盜驪。

又草名。《爾雅·釋草》疏:蕧一名盜庚。

《六書正訛》:㳄,卽涎字,欲也。欲、皿為盜,會意。從㳄,俗從次,誤。[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