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矛是一種用於刺擊的長柄武器,與鈹(頭端以莖接柄)、槍、槊是幾乎相同的長柄兵器,但也有說法是矛與槍、鈹有型制上的差異,例如矛與槍差異在頭端樣式,矛與鈹差異在接柄的方式。
矛這個名稱出現較早,自商代就開始使用,鈹在東周出現,而槍、槊則到漢代才開始使用,隋唐之後矛槍混稱不做區隔。中國的歷史上以矛來稱的長柄武器最長有到5.6米[1],以槍來稱的長柄武器最長有做到8米的長度。
簡介
中國古代一種用於直刺和扎挑的長柄格鬥兵器。矛是古代軍隊中大量裝備和使用時間最長的冷兵器之一。矛的歷史久遠,其最原始的形態是用來狩獵的前端修尖的木棒。後來人們逐漸懂得用石頭、獸骨製成矛頭,縛在長木柄前端,增強殺傷效能。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常發現用石頭或動物骨角製造的矛頭。奴隸社會的軍隊,已經使用青銅鑄造的矛頭。商朝時,銅矛已是重要的格鬥兵器。 從商朝到戰國時期,一直沿用青銅鑄造的矛頭,只是在形制上,由商朝的闊葉銅矛發展成為戰國時的窄葉銅矛。矛柄的製作也更為精細,出現了積竹矜,即以木為芯,外圈以兩層小竹片裹緊,塗漆,使柄堅韌而富有彈性。從戰國晚期開始,較多使用鋼鐵矛頭。直到漢代,鋼鐵製造的矛頭才逐漸取代青銅矛頭。隨着鋼鐵冶鍛技術的提高,矛頭的形體加大並更加銳利。
結構與功能
矛是一種純粹的刺殺兵器。其構造簡單,只有矛頭、矛柄兩部分。矛頭分為「身」和「骱(jiè)」兩部分。矛身中部為「脊」,脊左右兩邊展開成帶刃的矛葉,並向前聚集成銳利的尖鋒。有的脊兩側帶凹槽,稱「飲血」,為矛頭刺入人體時出血進氣,以減少阻力。「骸」是用來連接脊的直筒,下粗上細便於裝柄。為防止拔矛時矛頭脫落,有的矛矟兩邊鑄有環狀鈕,可用繩穿過把矛頭牢牢綁縛在柄上。矛柄有木柄和積竹柄兩種。「積竹柄」是用細竹做柄,打通竹節,竹芯內填充木條,然後用繩裹紮起來塗上漆。積竹柄堅韌而富有彈性,不易折斷,性能優於木柄。矛的基本形制有狹葉、闊葉、長葉、葉刃帶系和凹口骹式等[2]。主要功能是刺擊,由矛頭,柄和柄末端的激組成,它與戈、戟、殳、弓、矢並列為「五兵」。春秋時期的矛,按其用途分為酋矛和夷矛兩種。《周禮》考工記對其規格的記述,步兵用的酋矛為4.5米,戰車士兵用的九矛為5.4米。但是,當柄長超過使者身長的三倍,用起來就不靈活了。所以,仍以2至3米長的為宜。《考工記》上說,酋矛柄長二丈,是步卒使用的兵器,夷矛柄長二丈四尺(均周尺),是戰車上使用的武器。當時的矛頭多為青銅質,但形制開始從凸脊扁體雙葉形趨向三葉窄長稜錐形,前鋒更加銳利,刺透力增強。銎部有穿孔,使矛頭能更牢固地安裝在柄端。矛杆長度一般為270-290厘米.l971年長沙春秋晚期楚墓中出土的兩支帶柄之矛,一支柄長297厘米,木質;另一支柄長280厘米,「積竹」柄。春秋後期,公元前484年(周敬王三十六年、魯哀公十一年),齊軍侵魯,魯季孫氏家臣冉求帥三百徒卒參加戰鬥,「用矛於齊師,故能入其軍」。可見矛已是步兵同車兵戰鬥的有效兵器。「丈八蛇矛」
視頻
矛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刀槍劍戟,斧鉞鈎叉,可為何最強大的長柄冷兵器是樸實的長矛? ,新浪網,2019-11-20
- ↑ 矛與盾|賞析--文言文大全--小學文言文,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