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石窟河[1] 又名中山河,(英文名稱Shíkū Hé)又稱作石窟溪、蕉岭河。是梅江左岸支流,河长179千米,平均比降1.79‰,流域面积3681平方千米,年均径流量34.16亿立方米。
流域概述
- 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西南部和广东省东北部,起源于福建武平县东留镇南洞村西北洋石坝,蜿蜒南流至东留镇寨下左纳黄坊溪后称留溪,至中山镇麻姑墩左纳平川河又称中山河,穿过石黄峰水库和下坝水库后进入广东省平远县和蕉岭县交界的长潭水库,出库后向南流经蕉岭县长潭镇、县城蕉城镇、三圳镇,过新铺镇转东南流,经梅州市梅县区白渡镇(此段也称白渡河),最后于梅县丙村镇东洲坝汇入梅江。
- 石窟河源自福建武平县洋石坝,上流为东留溪,源于东门脑、南洞,经大阳桥、封侯、大明、小溪,汇黄坊溪及大联之水,经永福,又汇中山上峰之水,经武所、阳民、卦坑、福兴、大田、大成、石营、园丰,于河子口入广东。
- 石窟河在长潭水库以上河段河床陡峻,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长潭水库以下河段,河床较平缓,坡降0.6‰,河面宽100~200米。
- 石窟河上游植被较好,河水较清,晴天在汇入梅江,清浊可分;流域气候类型屬於亚热带季风气候。
流域治理
- 据《石窟一征》载,石窟河之名始于明末,当时江西、福建等地食盐均由广东省输入,运输极为困难。
-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初,平远县令廖汝醒、黄郁桂等倡议凿石通航。接着由宋道、韩绍带领人马凿开大峰、剑门二滩为水道。尔后,由海防巡道郑岳和,潮州府事郭子章率众继续完成。因蕉岭县城东北约15里的地方多石窟,形状奇特,故明朝末年称镇平县为石窟都,把境内凿通的河道取名为石窟河。
- 丰水期自梅州市梅县区白渡镇至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可通行机轮,枯水期可通行木船,是梅州市梅县区白渡镇至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水运交通要道。
- 区境范围河床低下,無法利用自流灌溉而需要沿岸装上抽水机,藉以抽水灌田。
重要支流
- 悦来水,发源于梅县区茅湖顶,在金谷坑汇入梅江,流域面积46.5平方公里,河长13.2公里。
- 石扇水,发源于本区真武嶂,在蕉岭县丘墩汇入梅江,流域面积58.8平方公里,河长22公里。
- 白渡水,发源于本区香炉嶂,在梅县区南华坑口汇入梅江,流域45.3平方公里,河长15.8公里。
- 柚树河(英文Yóushù Hé),源于广东省平远县八尺乡梅龙寨,流经河头、坝头、热柘和蕉岭县的徐溪,于新铺镇新芳里注入石窟河。长89公里,流域面积989平方公里。因流经的热柘,原名柚树,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