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鼓書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鼓書院位於中國湖南省衡陽市城北蒸水、湘江、耒水匯合處的石鼓山。書院始建於唐元和五年(810年),為宋朝四大書院之首,迄今已有1200年的歷史。它三面環水、四面憑虛、地理位置獨特,風光秀麗絕美,山上綠樹成蔭,亭台樓閣,飛檐翹角,江面帆影漣漣,漁歌唱晚,自古有「石鼓江山錦繡華」之美譽。1939年侵華日軍戰機轟炸衡陽,書院盡毀,2006年按清代建築格局重建。

歷史沿革

作為宋代四大書院之一,湖湘文化的重要發祥地,石鼓書院曾鼎盛千年,名噪朝野,在中國書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極高的地位。正所謂「石出蒸湘攻錯玉,鼓響衡岳震南天」.石鼓書院是中國四大書院創建最早,並具有確切史志記載的書院。在北宋四大書院中,石鼓書院實際上又是首屈一指的。從創建歷史淵源看,它比創建於五代南唐升元年間(937年~942年)的白鹿洞書院早120多年;比創建於宋太祖開寶九年(976年)的嶽麓書院早160多年;比創建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的睢陽書院(又稱應天府書院)早199年。

石鼓之名一說,石鼓四面憑虛,其形如鼓,因而得名。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所載:「山勢青圓,正類其鼓,山體純石無土,故以狀得名。」另一說,是因它三面環水,水浪花擊石,其聲如鼓。晉時諛仲初《觀石鼓詩》云:「鳴石含潛響,雷駭震九天」。從《水經注》來看,秦代以前,石鼓之名就載於史冊。山北面有一石洞,名為「朱陵後洞」,《水經注》上說「有石鼓六尺,湘水所經,鼓鳴,則有兵革之事」,意思是說如果在「朱陵後洞」內聽到湘江水的鳴叫,就會發生戰爭;《瀟湘聽雨錄》記載:此洞為「靈洞」、「真仙遺蹟」,在此祈禱能求子、除病。

2006年6月,衡陽市人民政府重修石鼓書院。按修舊如舊的原則,恢復了書院講學、藏書、祭祀三大功能。整個建築群為白牆黛瓦深色柱,莊重、古樸、典雅。布局為中軸對稱,院內布置了禹碑亭、山門、書舍、武侯祠、李忠節公祠、大觀樓、合江亭,並舉辦「千年學府,石鼓勝跡」陳列,展示石鼓書院的歷史風貌、文化沉澱和驕人業績,再現千年學府雄姿。

2009年11月15日,中國郵政集團在衡陽市石鼓廣場向全國發行《古代書院》特種郵票,石鼓書院登上「國家名片[1]」。


皇帝匾額

1、宋代太平興國2年(978),宋太宗趙匡義為賜「石鼓書院」匾額和學田(朱熹的《石鼓書院記》:「始唐元和年間,州人李寬之所為,至國初時嘗賜敕額」。《國朝石鼓志》卷一事跡篇:「案文獻通考賜額在太宗太平興國二年,與朱子記國初者合」)。

2、宋仁宗景祐2年(1035),曾擔任集賢殿校理之職的劉沆,在衡州任知府。這時,他將石鼓書院的故事上報給皇帝,宋仁宗閱後,便賜額「石鼓書院」。由於石鼓書院「獨享」兩度被宋朝皇帝「賜額」的殊榮,而步入石鼓書院的「鼎盛」時期,成為當時與睢陽(又名應天府書院)、嶽麓、白鹿洞齊名的全國著名的四大書院之首[2]

八景

石鼓書院八景:「東岩曉日,西豀夜蟾,綠淨蒸風,窪樽殘雪,江閣書聲,釣合晚唱,棧道枯藤,合江凝碧。」

一曰東岩曉白。石鼓山東西峭壁上,唐太守宇文炫分題「東岩」、「西谷」。東岩懸崖壁立,當太陽初升之時,削壁沐日光呈金黃色,遠望尤甚,故描繪此景為「東岩曉白」。

二曰西豀夜蟾。西豀夜深人靜之時,便有蟾出現,與「東岩曉白」形成鮮明對照。

三曰綠閣蒸風。合江亭位於石鼓山北端,亦稱綠淨閣。合江亭下,深潭之上,有一石坪,寬約丈余,相傳為仙翁濯足處,石上仙跡依稀可辯。明朝時曾在石上修築一亭,名為濯足亭。現今雨水激石,亭址俱廢。

四曰窪尊藏雪。石鼓山下有怪石,外實中空,衡郡風雅之士在石上刻「窪尊」二字(「尊」同「樽」,古代盛酒器具)。冬日雪後,石鼓山上上下下,積雪皆消融無跡,唯獨尊內積雪經冬不化,至春始融,為石鼓山第一奇景。

五曰江閣書聲。石鼓乃為書院,讀書聲聲聲入耳,從閣樓當中傳出,亦為一景也。

六曰釣合晚唱。石鼓地處湘水和蒸水,夜幕之時,垂釣者倚坐船頭,小船隨波緩緩移動,漁歌想起,打破暮色寧靜。

七曰棧道枯藤。山上韓愈吟詠「綠淨不可唾」的合江亭右下,有一深潭,東可通汪洋大海,北可達南嶽水濂洞。山上有古藤經數百年成長,沿江底爬行,由西岸牽至東岸。相傳明萬曆年間,曾有漁人潛至水底還見過。歲月悠悠,孤藤不知存否,也許仍靜臥江底,也許已化龍飛去。

八曰合江凝碧。石鼓山地處蒸水和湘水交合之後,清澈的江水緩緩流淌,放眼望去,如一塊碧玉。

視頻

石鼓書院 相關視頻

「文脈頌中華」記者團走進石鼓書院, 現場分享衡陽非遺文化大餐
航拍衡陽的石鼓書院,這裡蒸水與湘江,耒水三江匯流,景色美麗

參考文獻

  1. 衡陽石鼓書院登上「國家名片」,湖南日報,2009-11-17
  2. 宋初四大書院,高三網,201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