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福建圍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福建圍樓
圖片來自hotbak

福建土樓(簡稱:圍樓),是一种在福建省巨型圍繞式建築,它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實築承重牆,因此用“圍”字或“土”形容這種建築。其功能是四代同堂、居防合一,总数约三千余座,主要分布地区包括中國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漳州市南靖县詔安縣平和縣華安縣。福建圍楼是中国东南地区独一无二的民居形式,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朝,全盛於民國時代。圍樓是北方贵族为了躲避戰爭遷移至南方定居的全家大院,處於自身安全考量,於是把建築本身加上了極端強化的防禦功能,因為中國總是週期性的發生朝代更替,所以這種形式的建築物一經發明,就被迅速利用在福建省的各個地區,已成為當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福建土楼因為其依山就势、就地取材、囊括全族的便利性,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1]

名稱

在1970年代之前,在中國本土都普遍流行「客家圍楼」一词,最著名的围楼如振成楼、承启楼、田螺坑等圍楼群的住户均為客家人,導致此建築被誤認為是客家人獨有的建築形式。随后中國大陸调查研究发现,漳州和泉州地區的有閩南人也有居住在福建圍樓,但數量不及客家人多,所以意識到把圍楼的前綴加上“客家”一詞是不够全面的,2006年開始中國大陸学界转用「土楼」一词概括所有福建地區的围樓[2],而客家人的那種特色建築則使用範圍更加狹小的“圍龍屋”稱呼之,至於中國大陸為什麼要採用“土樓”而非“圍樓”作為官方稱謂,其原因目前不明。

而在全世界閩南和客家人第二多的台灣地區,則直接以“圍樓”稱呼此建築,在台灣社會已成為客家人建築的典型代表,其概念和“圍龍屋”已經和混淆,甚至台灣的閩南人自己也不認為閩南文化中有圍樓的存在。除了中國大陸以外,其餘所有華人地區都竭力避免使用“土”一字去形容圍樓,以防降低初次閱覽時候的觀感。雖然中國大陸官方早已確定正式名稱為福建土樓,但在台灣和其它華人地區,“客家圍樓”、“福建圍樓”等非官方名稱依然佔據最大的比例,反倒土樓是小眾叫法,台灣的客家人協會、建築學會也沒有規定此建築該使用何種名稱做統一標準。

历史及發展沿革

以客家圍樓為代表的該類型建築,興建高潮是在中國動亂與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遷移之際。這些時期包含唐末黃巢之亂、南宋政權南移與初。直至17世紀之後,不但讓客家人最後定居於中國東南沿海,也讓土樓分佈地點以中國地區為大宗。出于抵御山林野兽、强盗的需要,并体现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种形式特殊的建筑。

土樓最早出現在明代的文獻。其中《重修虔台志》記載著閩西的土匪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永安與連城的交接處建立了兩座福建圍樓。而1573年的《漳州府志兵防志》則記載漳州地區居民開始建築土寨以抵禦海寇的騷擾。

根据黄汉民和曾五岳的看法,圍楼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陈元光戍兵漳州,58姓落户闽南。闽南许多圆形山头,至今还遗留古代兵寨的遗迹。圆形的山头自然不宜筑方形山寨,因此山寨遗迹多呈圆形。这些圆形山寨便是圆福建圍楼的原型。最初的圆形兵寨只有一层,后来逐渐演变为民居,为了节省耕地,便向高发展,成为多层圆土楼。客家系由中原迁移到闽南,带来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因防卫需要,建立厚土墙,这便是最初五凤楼和方土楼的来源。由于圆形的土楼,可以用同样长度的外墙,包围着最大的公共庭院,在高层了望点的视野,比方楼宽阔,因此也被客家人纷纷采用。

然而這個看法卻備受質疑,首先關於陳元光的詳細事蹟於正史並無記載,而其府治雲霄縣,留下的只是一座古堡,還有零星的土樓,都是清代建造的,難以說明土樓的起源和陳元光有兵寨有任何關係。[3]其次,漳州地區的土樓,絕大部分集中在詔安縣、平和縣、南靖縣等地區。這些縣也是漳州客家人的主要分佈地,而且圍樓的居民也是客家人為多。最後,圓土樓不止分佈在福建漳州,更廣泛分佈在廣東省饒平縣、大埔縣等地區。當中的南陽樓、尊君堡、道韻樓和中憲第的落成年代,比漳州地區最早的土樓齊雲樓、一德樓還要早得多。

介紹

1971年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卷四第三册中,介绍了“最特别的中国民居”--福建省的客家民居。

1986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茂木计一郎带领十多人的考察组来到福建考察,回国后出版专著,举办展览。他报告:“在布满梯田的谷间,圆土墙的建筑物,星星点点地散布在群山之间。如同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一样,环形屋顶漂浮荡漾在烟雾之中。”神秘的福建圍楼于是为外界公众所悉知。

1986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以圍楼为图案的“福建民居”特种邮票。

1999年美国盖蒂保护所副所长内维尔·阿格纽(Neville Agnew)到福建南靖考察福建圍楼。他说:“这是我所见到的最漂亮的与周围环境协调的民间建筑”。中國大陸的国家文物局立福建土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以“福建土楼”一词申报世界文化遺產。

2002年1月31日,中国国务院文化遗产委员会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申报,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后备名录#1689 “福建土楼”。

2008年7月6日 中国“福建土楼”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福建土楼四十六处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包括永定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南靖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华安县大地土楼群,以及衍香楼、振福楼、怀远楼、和贵楼[4]

截至2013年为止,福建福建圍楼永定景区和南靖景区分别接待游客313万人次和172万人次。

參考文獻

  1. 黄汉民. 福建土楼: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ISBN 7-108-01814-4. 
  2. 黄汉民. 北方四合院·南方闽土楼.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ISBN 7-108-01814-4. 
  3. 《圆土楼起源”是个伪命题——兼谈闽粤地区的福建圍楼之根》. 游章友. 《客家研究辑刊》. 2010 [2015-04-17] (Chinese (China)). 
  4. 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113号 福建土楼. [2008-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