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福建围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福建围楼
图片来自hotbak

福建土楼(简称:围楼),是一种在福建省巨型围绕式建筑,它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实筑承重墙,因此用“围”字或“土”形容这种建筑。其功能是四代同堂、居防合一,总数约三千余座,主要分布地区包括中国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漳州市南靖县诏安县平和县华安县。福建围楼是中国东南地区独一无二的民居形式,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朝,全盛于民国时代。围楼是北方贵族为了躲避战争迁移至南方定居的全家大院,处于自身安全考量,于是把建筑本身加上了极端强化的防御功能,因为中国总是周期性的发生朝代更替,所以这种形式的建筑物一经发明,就被迅速利用在福建省的各个地区,已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福建土楼因为其依山就势、就地取材、囊括全族的便利性,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1]

名称

在1970年代之前,在中国本土都普遍流行“客家围楼”一词,最著名的围楼如振成楼、承启楼、田螺坑等围楼群的住户均为客家人,导致此建筑被误认为是客家人独有的建筑形式。随后中国大陆调查研究发现,漳州和泉州地区的有闽南人也有居住在福建围楼,但数量不及客家人多,所以意识到把围楼的前缀加上“客家”一词是不够全面的,2006年开始中国大陆学界转用“土楼”一词概括所有福建地区的围楼[2],而客家人的那种特色建筑则使用范围更加狭小的“围龙屋”称呼之,至于中国大陆为什么要采用“土楼”而非“围楼”作为官方称谓,其原因目前不明。

而在全世界闽南和客家人第二多的台湾地区,则直接以“围楼”称呼此建筑,在台湾社会已成为客家人建筑的典型代表,其概念和“围龙屋”已经和混淆,甚至台湾的闽南人自己也不认为闽南文化中有围楼的存在。除了中国大陆以外,其馀所有华人地区都竭力避免使用“土”一字去形容围楼,以防降低初次阅览时候的观感。虽然中国大陆官方早已确定正式名称为福建土楼,但在台湾和其它华人地区,“客家围楼”、“福建围楼”等非官方名称依然占据最大的比例,反倒土楼是小众叫法,台湾的客家人协会、建筑学会也没有规定此建筑该使用何种名称做统一标准。

历史及发展沿革

以客家围楼为代表的该类型建筑,兴建高潮是在中国动乱与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迁移之际。这些时期包含唐末黄巢之乱、南宋政权南移与初。直至17世纪之后,不但让客家人最后定居于中国东南沿海,也让土楼分布地点以中国地区为大宗。出于抵御山林野兽、强盗的需要,并体现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种形式特殊的建筑。

土楼最早出现在明代的文献。其中《重修虔台志》记载著闽西的土匪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永安与连城的交接处建立了两座福建围楼。而1573年的《漳州府志兵防志》则记载漳州地区居民开始建筑土寨以抵御海寇的骚扰。

根据黄汉民和曾五岳的看法,围楼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陈元光戍兵漳州,58姓落户闽南。闽南许多圆形山头,至今还遗留古代兵寨的遗迹。圆形的山头自然不宜筑方形山寨,因此山寨遗迹多呈圆形。这些圆形山寨便是圆福建围楼的原型。最初的圆形兵寨只有一层,后来逐渐演变为民居,为了节省耕地,便向高发展,成为多层圆土楼。客家系由中原迁移到闽南,带来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因防卫需要,建立厚土墙,这便是最初五凤楼和方土楼的来源。由于圆形的土楼,可以用同样长度的外墙,包围着最大的公共庭院,在高层了望点的视野,比方楼宽阔,因此也被客家人纷纷采用。

然而这个看法却备受质疑,首先关于陈元光的详细事迹于正史并无记载,而其府治云霄县,留下的只是一座古堡,还有零星的土楼,都是清代建造的,难以说明土楼的起源和陈元光有兵寨有任何关系。[3]其次,漳州地区的土楼,绝大部分集中在诏安县、平和县、南靖县等地区。这些县也是漳州客家人的主要分布地,而且围楼的居民也是客家人为多。最后,圆土楼不止分布在福建漳州,更广泛分布在广东省饶平县、大埔县等地区。当中的南阳楼、尊君堡、道韵楼和中宪第的落成年代,比漳州地区最早的土楼齐云楼、一德楼还要早得多。

介绍

1971年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卷四第三册中,介绍了“最特别的中国民居”--福建省的客家民居。

1986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茂木计一郎带领十多人的考察组来到福建考察,回国后出版专著,举办展览。他报告:“在布满梯田的谷间,圆土墙的建筑物,星星点点地散布在群山之间。如同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一样,环形屋顶漂浮荡漾在烟雾之中。”神秘的福建围楼于是为外界公众所悉知。

1986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以围楼为图案的“福建民居”特种邮票。

1999年美国盖蒂保护所副所长内维尔·阿格纽(Neville Agnew)到福建南靖考察福建围楼。他说:“这是我所见到的最漂亮的与周围环境协调的民间建筑”。中国大陆的国家文物局立福建土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以“福建土楼”一词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02年1月31日,中国国务院文化遗产委员会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申报,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后备名录#1689 “福建土楼”。

2008年7月6日 中国“福建土楼”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福建土楼四十六处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包括永定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南靖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华安县大地土楼群,以及衍香楼、振福楼、怀远楼、和贵楼[4]

截至2013年为止,福建福建围楼永定景区和南靖景区分别接待游客313万人次和172万人次。

参考文献

  1. 黄汉民. 福建土楼: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ISBN 7-108-01814-4. 
  2. 黄汉民. 北方四合院·南方闽土楼.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ISBN 7-108-01814-4. 
  3. 《圆土楼起源”是个伪命题——兼谈闽粤地区的福建围楼之根》. 游章友. 《客家研究辑刊》. 2010 [2015-04-17] (Chinese (China)). 
  4. 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113号 福建土楼. [2008-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