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纸墨笔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纸墨笔砚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纸墨笔砚

含义;泛指毛笔、黑墨、宣纸、砚台

起源;南北朝时期

著作;明代文学家屠隆《纸墨笔砚笺》

纸墨笔砚,为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又称“文房四宝”,泛指:毛笔、黑墨、宣纸、砚台。简称“笔墨纸砚”。

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

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徽州婺源(今属江西)龙尾砚。

而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纸(安徽省宣州)、端砚(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1]

出处

清《四字经》:纸墨笔砚,各宜小心。莫爱人物,手足不清。

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如今我们拿分纸墨笔砚来,大家作个笔谈。”

明代文学家屠隆,名著《纸墨笔砚笺

宣纸因产于古宣州而得名。

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宣纸生产主要集中在泾县。

宣纸因质地细薄、棉韧、洁白、紧密而著称于世。 以耐老化、拉力强及不变色为最大特色,有“千年寿纸”之称。红星牌宣纸获全国著名品牌。

宣纸宣笔产于泾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史籍对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唐。

唐乾符年间,书画评论家张彦远著《历代名画泪》中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腊之,以备摹写。”

——这说明唐代造纸术已颇发达,并开始把宣纸用于书画了,但制作水平尚不高,仍需“用法腊之”,方可“摹写”。

另据《旧唐书》记载,唐天宝二年(公元七四三年),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宣城郡一地献纸尤为精美。

到南唐时,后主李煜监制的澄心堂纸。“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落光润,冠于一时”,可谓是宣纸中之精品。

宋代大画家李伯时,曾用澄心堂纸画了一幅《五马图》,流芳百世。

徽墨

徽墨产于徽州地区的屯溪、歙县、绩溪等地。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徽墨以松为基本原料,渗入20多种其他原料,精制而成。成品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经久不褪、馨香浓郁及防腐防蛀等特点,宜书宜画。高档徽墨有超顶漆烟、桐油烟、特级松烟等。

徽墨的生产始于南唐。创制人是奚超、奚廷父子。

唐中叶至唐未,由于藩镇之乱,连年征战,大量的人口和经济重心南移,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县)南迁,为黄山白岳之奇和练溪、新安之妙所吸引,遂定居歙州。

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此时得皖南的古松为原料,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终于创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经久不褪,香味浓郁的佳墨。

南唐后主李煜,雅爱书法绘事,将召奚廷担任墨务官,井赐给“国姓”的奖励。于是,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李廷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

宋宣和年间,就出现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局面。

宋时,随着制里亚的繁荣,形成了“徽人家传户习”以及“新安人例工制墨”的盛况。

黟县的张遇、黄山的沈桂、歙州的潘谷、新安的吴滋,等等,都是十到十一世纪制墨业的著名人物

张遇是油烟墨的创始人,以制“供御墨”闻名于世,其“龙香剂”为历代收藏家追来的瑰宝。

沈佳以占松煤用脂、漆滓烧之,得烟极黑,名为漆烟,人称其墨“十年如石,一点如漆”。

吴磁所造之墨的妙处在于“滓不留砚”,曾得宋孝宗犒赏缗线二万的奖励。

风靡一时的制墨高手潘谷,被世人誉为“墨仙”。他制的“松丸”、“狻猊”等墨品,具有“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的优点,被称为“墨中神品”。晚年时,不幸落水溺死。

死后,苏东坡写下“一如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的诗句悼念他。

湖笔

湖笔的产地在浙江吴兴县善琏镇。

湖笔选料讲究,工艺精细,品种繁多,粗的有碗口大,细的如绣花针,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点。

尖:指笔锋尖如锥状;齐:笔锋撮平后,齐如刀切;圆:笔头圆浑饱满;健:笔锋挺立,富有弹性。

湖笔分羊毫、狼毫、兼毫、紫毫四大类;按大小规格,又可分为大楷、寸楷、中楷、小楷四种。

湖笔,又称“湖颖”。

颖是指笔锋尖端一段整齐透亮的部分,笔工们称为“黑子”,这是湖笔最大的特点

这种笔蘸黑后,笔锋仍是尖形,把它铺开,内外之毛整齐而无短长。

这一带的山羊,每只平均只出三两笔料毛,有锋颖的也只有六钱。

一支湖笔,笔头上的每一根具有锋颖的毛都是在无数粗细、长短、软硬、曲直、圆扁的羊毛中挑选出来,具有尖圆齐健,毫细出锋,毛纯耐用的优点。

“黑子”的深浅,体现锋颖的长短。

湖笔一般都是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梳、连、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制而成。

善琏湖笔的成名,与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有密切关系。号称“日书万字”的湖州人赵孟頫,他对当地湖笔制作技艺,十分关心和重视。

据《湖州府志》载:他曾要人制笔,一管不如意,即令拆裂重制。这种严格的质量要求,一直流传至今。

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笔”和“毫虽轻,功甚重”来形容制笔技艺之精细和繁复。

湖笔具备尖、齐、圆、健的特点,称为湖笔的“四德”,所以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说。

湖笔:亦称湖颖,是“文房四宝”之一,被誉为“笔中之冠”。

中国的毛笔,起源甚早,而“湖笔”之闻名于世,当在六、七百年以前的元朝

元以前,全国以宣笔为最有名气。苏东坡、柳公权都喜欢用宣州笔;元以后,宣笔逐渐为湖笔所取代。

据《湖州府志》记载:“元时冯庆科、陆文宝制笔,其乡习而精之,故湖笔名于世。”“湖州冯笔妙无伦,还有能工沈日新。倘遇玉堂挥翰手,不嫌索价如珍珠。”人们愿以千金重价求买湖笔,足见其声誉卓著。

湖笔的故乡在浙江湖州的善琏镇,相传秦大将蒙恬“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发明了毛笔。

后蒙恬曾居湖州善琏改良毛笔,采兔羊之毫,“纳颖于管”,制成后人所称之“湖笔”。

改制湖笔成功后,便将技艺传给善琏百姓,使之当地几乎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

2000多年的历史,汉、晋、隋、唐、宋、元时期及当代笔工各领风骚,湖笔已深深融入了这块土地。因此善琏建有蒙恬庙供之。

蒙恬去世后,善琏笔工不忘笔祖恩惠,捐银在永欣寺旁建造“蒙公祠”,又称蒙溪。

每当蒙恬和笔娘娘生日(相传为农历3月16日和9月16日)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千百年来,在善琏集会膜拜笔祖,企盼笔业兴旺,这类民俗活动一直沿续着。

湖笔又称“湖颖”,这是它的最大特点。所谓“颖”,就是指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业内人称之为“黑子”。

“黑子”的深浅,就是锋颖的长短,这是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并、梳、连、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的。

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毫”和“毫虽轻,功甚重”来形容制笔技艺的精细和复杂,所以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说。

湖笔的成名,与元朝大书画家赵孟頫有关,他对当地的湖笔制作技艺,十分关心和重视

据《湖州府志》记载:他曾要人替他制笔,即使一支不如意,即令拆裂重制,要求非常严格。

这种严格的质量要求,一直流传至今。

现发展有羊毫、兼毫、紫毫、狼毫四大类、近三百个品种。

1983年邓颖超副委员长访问日本,曾带数百套湖笔作礼品赠送给日本朋友。

歙砚

我国四大名砚之一。因取石于古歙州(今歙县)的龙尾山,故称“歙砚”。

歙砚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歙砚石质坚韧,具有下墨快、不损笔锋、墨水不涸、洗之易净等特点,其中“坚润”二字体现了歙砚的特色

歙砚的品种繁多,其中以罗纹、眉子为上品。

歙砚始于唐开元年间。据五代陶谷《情异录》记载,唐开元二年,玄宗赐给宰相张文蔚、杨沙等人的“龙鳞月砚”,就是歙州产的一种较为名贵的金星砚。可见,歙砚的传世至少有一千二百余年了。

由于歙砚石包青莹,纹理缜密,坚润如玉,磨墨无声,深得南唐元宗李景的喜爱,故在歙州设置了砚务,并把观工高手李少微招为砚务官;专理制观事宜。

南唐后主李煜称澄心堂纸、李廷墨、龙尾枣心现为天下之冠,使歙砚声名益振。

五代末,江南战乱,砚坑淹没,制砚业日趋衰落。

直到宋朝景年间,校理钱芝到歙县任职,遣人找到了被淹没的砚坑,便采取措施,疏浚溪流,石乃复出,制砚业重又兴起。

以后嘉右年间,再次征民工开掘。于是,歙砚生产又一次呈现繁荣景象,精品不断问世,并涌现出以周全为代表的一批雕砚高手。在此期间,一些论述领砚的专著,如《歙州砚谱》、《歙砚说》、《歙石辨》也相继刊印。

如今,在安徽省博物馆内,尚保存着一批解放后出土的宋代歙砚,其石质坚润细密,雕琢古朴雅洁,了无繁缛之饰,看后令人爽心悦目。

歙石的地质年代后属震旦纪,距今十亿年,是一种泥质粘板岩,广东端石的地质年代为泥盆纪,距今四亿年,是一种泥质变质疑灰岩

歙石的平均硬度,为四度左右,比端石高零点五度。由于歙石坚润,故有“多年宿墨,一濯即莹”的优点,为端石所不及。

历史上,赞美歙砚的诗文甚多。如北宋书法四大家苏武、黄庭坚、米芾和蔡襄,都对歙砚作过极高的评价。

苏轼有首诗云:“罗细无效角浪平,米丸犀壁浦云泓,午窗睡起人初静,时听西风拉瑟声。”

——同见诗人对歙砚迷恋的程度了。

曾任端明殿学士的书法家蔡襄,偶得一方歙砚后喜吟道:“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

——把保歙砚比拟为价值连城的和氏璧,这足以说明一方精品联现是何其珍贵而难得的了。

参考来源

中国文房四宝

参考资料

  1. 纸墨笔砚,第一字画网 , 2022年12月13日